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时政 | 民生 | 经济 | 社会 | 体育 | 旅游 | 汽车 | 房产 | 大众时评 | 健康 | 财经 | 论坛

您的位置: 东营人物

站内搜索:
东营籍战士谢宝瑞青川抗震的日子
王宝平 王宝顺 2009-01-09 14:21:00

东营籍抗震救灾战士谢宝瑞:抗震救灾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拥有什么  

    东营大众网讯 大地震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民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他们冲在了最前线,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大地震已过去了7个月,可是,听他们讲起抗震救灾的故事还是那样的感人。

     谢宝瑞是东营供电公司职工谢文杰的儿子,1987年出生的他已经显得非常成熟。他在2006年参军入伍,曾任济南军区猛虎师装甲团某部任文书兼军械员,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后,他主动请缨,前赴四川省青川县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用自己的满腔热忱践行了一名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使命,荣立个人三等功,记嘉奖一次。

    在东营市供电公司日前召开的一次表彰大会上,记者认识了这位抗震英雄。通过采访,记者得知了他的事迹,并记录下了他所讲述的故事。

    临危受命

    5月12日地震那一天,我们部队正在进行装备夏季换季任务,我是在当天下午返回营区时,才知道四川发生了地震的。从地震当天下午开始,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我和战友从电视上看到了汶川、北川、青川等地,那交织着惊恐与悲惨的场面,在座的各位战友都想立刻奔赴灾区,为救灾献一份力,有位战友说:“哪怕让我去救出一位伤者,也比在这坐着要安心。”

    那时,奥运会开幕在即,因为我们所在部队任务特殊性,我知道被调动的机率很低,但我们没有放弃,因为我们不想只是在电视看到而不能亲自参加救援,那样我们会遗憾一辈子的。

    5月13日,在得知了友临部队即将奔赴灾区的消息后,我们部队沸腾了,因为战士们的心早已飞到了灾区。5月14日,就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团里下达预先号令,集结人员,准备物资进行装载。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教导员只说了一句话,而这句话也让我记忆犹新,“救灾如同打仗,因为祖国需要我们、人民需要我们!”

    奔赴灾区

    行驶在奔赴灾区的路上,大家的内心也有斗争,因为从来都没有经历过如此悲惨的场面,自己的内心不知道是否可以承受。因为从当时的电视报道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灾区的悲惨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沿途的景象也有了变化,进入四川后,开始感到紧张的气氛和事态的严重性。路上到处都是开往灾区的救援车队,其中以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居多,使得本来很宽的高速公路略显拥挤。

    记得,当时我们从他们的车辆边上开过时,他们都给我们伸出了大拇指,告诉我们是好样的,看着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救灾人员,让我们感到他们才真是好样的,有了他们让我们感到的这次救灾任务并不孤独,因为我们还有更加坚强的后盾在鼓舞着我们,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会胜利的信心,公路上靠山一侧,到处可见因地震而滚下却没来得及清理的山石,到处可见地震后倒塌的房子,显得很是凄凉。

    路边的行人无神的看着我们的车队缓缓驶过,脸上显然是劫后余生的呆滞,他们在附近的空地上或坐或卧的默默注视着一批批前往灾区的车队。仿佛看到了我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

    抵达重灾区

    5月16日下午,我们部队进入了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苏河乡,眼前的一切让我们彻底惊呆了:楼房倒塌,道路严重损毁,桥梁拦腰折断,处处是悲惨的景象。部分灾民住在简易的窝棚里维持生活,当时部队需要进驻的是青川县关庄镇所辖的部分乡村,自地震以来,那里没有传出一点消息。

    我们所在地域为地震后第二大堰塞湖东河口堰塞湖所在地,由于当时水位长势过大,我们接上级命令,带领当地群众立刻转移,救灾任务正式展开。

    跋涉苏河

    进入苏河乡后,我们的物资给养被彻底的断了,只能凭借着路上发放的剩余很少的方便面来维持生活。在进入灾区前,上级曾发出指示,由于不了解灾区的情况,任何人不得触摸和饮用当地的水源。当时我们只能尽量的把水都省下来,用在最危机的时刻。当时部队帐篷的配发数量也极其的少,一个连只有一个紧供12人居住的班用帐篷,第一天进入苏河的时候,在转移当地群众后,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我们的驻地选在了一个山顶上。

    因为当时四川正处于雨季,没有一点前兆,雨说下就能下来。由于帐篷内空间太小,战友有的穿着雨衣在外面睡了几夜,或者是用雨衣搭建简易的单兵帐篷,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雨夜,我们在泥泞中彰显着躯体的顽强与活力。

    在挖掘幸存者的过程中,由于当时的救灾工具数量不足,只有少部分人员使用铁锹,大部分人员只能用双手一点点掘开挽救生命的通道。手套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手中都磨出了血泡,但我知道这并不算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翻山运粮

    5月18日,我们作为先头部队全力赶赴关庄镇,由于道路多处严重损毁,车辆无法进入,面对当时的紧急情况,上级要求我们徒步翻山进入红光、马公、石坝等乡进行救灾任务,而进入这些乡镇最近也要翻越6座海拔在1600多米的高山。由于时间紧迫,很多连队只是做了简单的准备,带着工具就进了山。根据当地地图指示,各单位分别进入管辖地区,进一步确认受灾情况。

     经确认,关庄等几处乡村房屋90%倒塌,剩余的房屋也属危房。由于道路原因,各项后勤保障无法及时到位。进红光乡陶龙村后,粮食的供给非常困难。那时粮食的来源是靠山外的救灾物资,我们自觉轮流值班,每天早上4:00起床,徒步翻越那6座高山,去关庄地区每人背粮30公斤,直至下午5:00左右才能返抵。由于运粮困难,部队官兵每天只能用米粥充饥,平时饭桌上的菜肴更纯属奢望。

     这场灾难中,军民鱼水情谱出新的篇章,当地群众为我们送来自家的蔬菜,但是面对这些淳朴的灾民,我们更不能接受他们赖以渡日的粮食。在物资分发站,群众知道我们的各项供给不足,就主动提出,“只要是猛虎师需要的,优先保障,救灾物资可以随便动用!”可是我们没有动用一点。

    到红光的山上有一个被成为会说话的稻草人,那是一个小朋友为我们编制的,上面写着:“解放军叔叔,你们辛苦了请喝水!”面对这个稻草人,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不能辜负了灾区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意,我们既然来到这,就要为这做一些事,凭着自己的良心去为灾民做好事!

    再遭余震

    进驻陶龙村后,在运送伤员过程中,为保持伤员身体平衡,减轻伤员伤痛,我和战友们都是双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小心翼翼地移动。而震后的山路坑凹不平,更有许多石子,把我们的膝盖磨破,等不到结痂,新的伤口又出现了。所以当时的烂裤子、红膝盖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景象。

    救灾过程中,及时处理尸体,是做好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当时四川地区持续高温潮湿,遇难者尸体很容易腐烂,发出刺鼻的恶臭。即使戴着双层口罩,喷洒高度白酒,我们仍然被这气味熏的呕吐不止,更有沾染尸毒的危险,但是大家并未因此而退缩。5月25日,我们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前往胡家坝进行对空投物资进行收集发放。由于当时空投出现地域失误,物品被投掷在一个前山后水的山沟里。谁知当天下午发生了6.4级余震,顿时身后的堰塞湖如同烧开的开水,沸腾起来,山体出现滑坡,大规模山石滚落,尘土弥漫。当时我和战友们都处在半山腰寻找救灾物资, 一不小心,我的腿被乱石划破,血流不止,而当时并未察觉,仍投入于寻找物资任务中。

    永远铭记

    有几件事情,在我的脑海里将会铭记,因为他们就是我的榜样,像是我的灯塔一样,指示我该如何的前行。我们一排长任文华,曾被四川省电视台报道过,5月12日当天,他正在郑州休假,她的妻子面临生产。得知我们要前往灾区时,他主动与部队联系情况,放弃临产的妻子,联系当时正在休假的两名战友一同前往灾区。当时他们只知道我们去了灾区,但是不知道我们的具体位置,他们便约好在成都火车站集合,一边跟同其他救援人员进行救助灾民,一边想方设法与部队联系,最终在5月20多日与部队汇合。他在成都下车时,有很多志愿者要求跟他一起前往部队所在地,有的志愿者手里拿着几万块钱说,一定要把这些钱亲手交到受灾群众手里面,这让他们都非常的感动。

    还有就是我们团炊事班班长唐小刚,他是一名四川籍战士,他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四川省电视台报道过。在地震中,他的哥哥因公殉职,母亲也被砸伤,所在领导劝他回家看看,但是他怎么说也不回去。他说,在这种关键时刻,尽好本职在是对家里的唯一交代,要不将无脸面对父母。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此次的抗震救灾,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拥有:坚强,奉献,乐观和感恩的精神,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只有在这种品质的催动下,我们的生活才会变的更加美好。

编辑: 周奇锋
东营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东营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东营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东营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东营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东营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东营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东营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黄河口湿地博物馆
东营一角
天鹅湖
黄河水体纪念碑
广告位招商
东营 东营新闻 东营大众网 中国东营 东营新闻网 东营综合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东营大众网 Copyright (C) 2006-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重点新闻网站
新闻投稿信箱:812926956@QQ.com QQ:1747656[技术] 413817507[新闻] QQ群13278912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