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民铺就幸福路——东营市残联驻利津县盐窝镇单一村帮扶工作组纪实

2017-03-20 11:09: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大众网东营3月20日讯 “作为一名第一书记,就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张玉刚

  单一村,是一个仅有45户、不足200人的小村庄,勤劳朴实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少年来,村内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守旧、村容村貌落后,严重制约着村庄发展。然而,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个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市残联派驻工作组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开启了这个村的致富之门。市残联帮扶工作组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记使命,铺下身子,诚意为民,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帮扶村全体村民的一致认可。2016年12月,市政府副市长杨梦斌对市残联下派帮扶工作作了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

  要想富裕先修路

  市残联帮扶工作组进村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路难走,遇到下雨天气,村里人出不去、外边人也进不来,严重制约了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公路通,百业兴。”修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驻村“第一书记”张玉刚的心头,每次向单位领导汇报包村工作,总是将修路问题作为重点加以“强调”。在驻村工作组的积极推动下,市残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村里了解情况,进行现场办公,市残联党组决定将修建帮扶村道路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同时,市残联帮扶工作组多方跑财政、交通运输、盐窝镇政府等部门、单位,协调修路相关事宜。

  “认准的事情就要坚持,决不能轻易放弃。”张玉刚说。在修路过程中,帮扶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精心制定修建方案、严格招标程序、严把工程质量,整整一个月天天盯在施工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帮扶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总投资55万元的三纵三横“甲”字形6条道路于2016年9月底正式竣工通行,被村民自发命名为“富民路”。在村庄道路通车仪式上,单一村老党员王学文拉着该村第一书记的手激动地说:“全村老少爷们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修上这么好的路,真是为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呀!”。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项目也陆续实施,新修建道路两侧护坡3000余平方米、排水沟300余米,安装道路标牌10块,车辆减速带50余米,新建停车位10个,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出行难的大难题;在主要出入口、交叉路口、重点区域和场所安装了高清摄像头10个,进行无缝隙全天候监控,切实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道路两侧种植了白蜡、紫槐、月季等绿化苗木2000余株,不断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

  路灯照亮出行路

  如今,夜晚走在单一村,一盏盏新安装的路灯将乡间小路照得如同白昼。村民三五结伴或是围绕村头散步,或是到广场大院跳舞,或是聚集在路灯下,聊聊天,打打扑克,缓解一天的劳累,其乐融融享受“夜生活”。“全村老少都出来看热闹,高兴地围着村子绕了好几圈。”69岁的陈炳智大爷至今忘不了2016年9月14日路灯照亮那天。

  单一村早些年有路灯,但因年久失修,路灯基本不亮。到了晚上村里漆黑一片,出行特别不方便。如果碰上雨雪天气,村子里每天上下学的学生安全问题成为村民最担心的事。帮扶工作组了解到情况后,经多方联系争取到了一家爱心灯具企业的支持,新更换电缆1000余米,安装22盏LED新型节能路灯,年节约用电5600度、节省电费4000余元。同时,开展了“向农户送光明”行动,为每个家庭户免费发放10个5瓦LED球泡灯。

  自从安上了路灯后,“天黑不出门,电筒不离手”的情景成为了历史。65岁的薄纯玉大娘一脸幸福地说:“装上路灯是真方便呀,以前干活儿回来晚了啥也看不清,只能打手电筒照路,晚饭后也只能待在家里看看电视什么的,现在路上很亮堂又好走,自己经常去村里的文化大院跳舞。”

  乡村文明在行动

  “帮扶工作组的同志想的真是太周到了,为了我们60岁以上的老年人方便蹲起,还在一侧给装上了无障碍扶手” 70岁的赵全祥大爷如是说。为让村民告别臭味满街飘、蚊蝇到处跑的旱厕时代。帮扶工作组积极争取上级和所在单位的支持,将旱厕改造列入了盐窝镇2016年首批试点村。在改造初期,帮扶工作组深入农户了解村民的想法,让老百姓了解旱厕改造的好处,积极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推进过程中,有的村民提出了不同想法,串联部分农户给项目开展制造“障碍”。帮扶工作组不等不靠,立即召集党员召开会议,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先从党员家庭改起,为村民做出表率。现如今,90%以上的单一村村民感受到了农村旱厕改造工程的成果,用上了双瓮式无公害水冲厕所,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帮扶村宜居乡村建设。

  为活跃乡村文化气氛,让村民舞起来学起来。帮扶工作组想方设法,积极协调争取,配备了价值13万元的电视、音响等设备,夜晚村民们终于可以聚集在文化大院唱唱卡拉OK、跳跳广场舞,以此来消除一天来的辛劳,邻里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了。同时,先后4次组织文艺团体到帮扶村开展演出、电影放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举办了“单一好声音”卡拉OK大赛和广场舞培训活动,积极为农民创造健康、舒适的休闲场所,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在主要街道两侧建成文化宣传街廊,内容涉及党建、敬老、爱心、安全、计生等,起到了时时提醒教育的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群众的文明意识。

  小康路上扶一程

  宁愿自己吃点苦受点累,也要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张玉刚帮扶工作中的人生信条。帮扶工作组紧紧抓住市委组织部开展联户帮困的契机,制定了市残联“全员联户帮扶”活动方案,提出每名干部职工与帮扶村1户家庭结成一助一帮扶对子,先后进村开展帮扶活动8次,帮助群众办好事实事60余件次。自帮扶以来,向8名在校大学生每人发放了10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村内4名残疾人家庭实施助残结对帮扶,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连续两年敬老月期间,向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价值200元的油米面等生活用品;向4户特困群众家庭每户发放1吨燃煤,确保他们能温暖过冬;向部分身体行动不便者送去了康复用辅助器具。这些事情看似平凡,但就是点点爱心,汇成了爱的溪流,滋润了村民的心田。同时也增加了市残联和单一村的感情,加深了包村干部同群众的关系。

  “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帮扶工作组依托党员活动室建起了“农家书屋”,购置了部分书橱,配备了涉及思想政治、文学名著、少儿科普、法律维权、职业技能等10类1000余册图书,解决农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问题,方便了广大农民朋友查阅相关资料,满足了群众对各种知识的渴求。创立了“文明单一·幸福家园”单一村微信交流平台,定期发布党建活动、涉农政策、致富项目、生活常识等,做到村里大小事大家一起议,方便群众间交流沟通,实现了致富项目的资源共享。同时,充分发挥残联职能,积极推进区域帮扶项目,创新举办了新型农村残疾人奔康技能培训班,对利津县31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营养餐制作、实用保健按摩及养生、互联网+平台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先后组织村内50余人次赴聊城、临沂、寿光等地学习果树种植、蔬菜栽培、肉羊养殖等实用技能,开拓视野,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奔康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宽阔平坦的道路、灯火通明的路灯、旱涝无忧的灌渠、安全畅通的桥涵、卫生洁净的旱厕、粉刷一新的墙面、绿树成荫的环境…………一项项惠民项目的实施,单一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展现在老百姓面前的是一个幸福美丽的新单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玉青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