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视困难为机遇实现弯道超车!42年,华泰这样走过

2018-05-08 17:26:00 来源: 生活日报 作者: 王健

  5月7日生活日报

  首席记者 王健 编辑 秦杉

  从镇办小造纸厂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40多年来,华泰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建华

  42年前,没有人会想到诞生于东营广饶县的这家镇办小造纸厂,将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

  2017年,华泰集团销售收入突破730亿元、利税72亿元、利润38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23位,全球制浆造纸行业百强第59位。

  回顾这40多年的发展历程,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建华感慨万千,只有他最清楚成绩背后的酸甜苦辣。这些年,摆在华泰面前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李建华视困难为机遇,实现了弯道超车。

  为学技术脏活累活抢着干

  1976年刚建厂时,这家镇办小造纸厂只有一台25万元的旧纸机,年产能不到500吨,而且对造纸技术、生产经营,所有人都一窍不通。

  当时,李建华带着20多人出去学习造纸生产技术。“为了节约费用,我们起早贪黑帮助人家干活,吃住在附近生产队看菜用的破棚里;为了学到技术,脏活、累活、苦活抢着干,只求别人能够在技术上指导一下。”正是靠着这股韧劲,他们从门外汉成了造纸工人。

  从1976年到1982年,李建华从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科长到副厂长,白天靠在生产一线,晚上还得搞统计。当副厂长以后,李建华每月就回家一两次,还都是晚上10点、11点。厂里的脏活、累活,他照样抢着干:切草机坏了,背着麦草往楼上送;运煤机坏了,带头往几十米高的煤斗上运煤。

  1983年,李建华升任厂长时,面对的是个烂摊子。“当时厂子设备陈旧、品种单一,年生产能力不足1500吨,没有技术优势、没有资金,随时都有被挤掉的可能。”他回忆说,出去开会被人看不起,在原料供应、市场销售上处处受到排挤。而这些都促使他下定决心,拼上命也要把企业搞上去。

  1994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华泰决定投资5500万元增上热电、2400板纸、1760纸机三大项目。面对建厂以来投资最大、最先进的三大项目,他们抱着“成功与否在此一搏”的心态,始终没有畏惧退缩。

  通过观看电影《英雄儿女》、召开“决战九四誓师大会”,华泰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士气。在项目安装期间,李建华带头靠在安装现场,靠着一种“拼上、豁上、靠上”的精神,三大项目按时竣工投产,实现了公司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飞跃。1995年,华泰已跃居全国造纸行业十佳效益企业,排名第四位,成为国家大型企业,公司利润总额已成为山东省的排头兵。

  遇到的不是危机是机遇

  翻看华泰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每一次的跳跃式发展都是在危难当中抓住机遇、大胆决策、快速增上。“这些年我始终有一种将企业推到风口浪尖、背水一战的决心,抓住机遇,自我加压,内定赶超目标,使干部职工都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李建华说。

  1984年,全国造纸市场疲软,形势萧条,别的纸厂都停产倒闭。华泰在认真分析市场后,大胆买进了本地区两家造纸厂停产的两台纸机,使企业生产能力一下扩大了5倍,具有了竞争力,迈出了在企业艰难时期最重要的一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面对困难局面,在大部分企业整顿徘徊的时候,华泰以战略性的眼光,投资近8000万元连续增上了文化纸涂布机、2640文化纸机、连蒸连漂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再次加快了企业的发展步伐,提升了华泰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面对全球严峻的金融危机,一开始我们也感到手忙脚乱,但仔细想想华泰原来经历的那些关口,我们感到华泰不是遇到了危机,而是又迎来了一次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于是他们大胆“抄底”,先后开工了一大批项目。仅在原材料价格方面,就比2008年高价时节省投资10亿多元。

  2010年这些项目投产后,华泰的综合实力再次翻番,实现大的跨越。2017年,华泰集团销售收入突破730亿元、利税72亿元、利润38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23位,全球制浆造纸行业百强第59位,实现了弯道超车。

  “当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又摆在我们面前。”李建华说,现在的企业不应是畏难发愁、坐等观望,而是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在金融危机中站稳脚跟,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脱颖而出。

  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9年底,李建华和几个企业老总到德国一家公司考察新闻纸设备,接待他们的对方公司副总裁只抬眼看了一下,连座都没起。通过他的态度,李建华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工业在外国人眼里的地位。

  此前已经有19家企业来洽谈这个项目,轮到华泰时已是第20家,而且对方根本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企业没钱,中国人没信誉,不愿与华泰谈判。“当时国内有九大新闻纸厂,产品质量和设备档次都不行,我们也没有任何新闻纸生产和销售经验,好多人都不建议上,但我们就是要争这口气。”李建华说,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办不成事的人。

  经过几轮谈判,特别是在邀请德方到华泰两次实地考察后,华泰的现场管理、产品质量水平等各方面让他们十分惊讶,连说“这次来中国华泰,改变了对中国工业的印象”。当华泰按照合同约定将第一批信用证打到指定账户,他们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没信誉”的看法。在设备安装期间,对方主动配合华泰加班加点施工,确保了项目2001年10月按时竣工投产。

  投产后,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华泰没有能力运作这么先进的纸机。但是他们坚信,只要虚心好学,扎实肯干,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2002年,我们又准备上第二条单机产能25万吨的新闻纸机,2003年投产后,又上了第3条40万吨新闻纸机。”这些都遭到不少人反对,许多专家都说:市场已经饱和了,千万不能上。然而华泰又成功了。

  2005年第3条还没投产,别的纸厂看到华泰新闻纸产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被逐渐占领,他们就筹划建设一条45万吨生产线。“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犹豫了,我们上了三条线,国内新闻纸已经饱和了,他们怎么还上?”通过冷静思考,李建华觉得,要想确保新闻纸地位,必须抢先一步建设第4条45万吨新闻纸。

  事实证明,他们的每一个项目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在项目建设上创造了“世界速度”,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不仅结束了我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而且全面打开国际市场,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创国内“纸报”合作的先河

  在发展过程中,华泰集团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关于先做大还是先做强,我一直认为,企业必须先做强,才能做大,做强是做大的基础,做大是做强的必然结果。”李建华介绍,2000年前后,至少有不下30个造纸企业邀请华泰去收购,如果华泰想做大,短期完全能增加几百万吨的产能,使华泰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造纸企业。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大很快,但如果只贪大而不强不优,可能倒下去得更快。

  华泰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先后建立健全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同行业第一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利用这四大科研平台,开发了50多个新产品,其中8个国家级新产品;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个省级科技进步奖;承担了近30多个省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拿下70多项专利技术;研究开发出“世界最轻”高档新闻纸,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1年,华泰与大众报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大众华泰印务公司,开创了国内“纸报”合作先河;2003年,与世界著名造纸机械商德国福伊特合作,在华泰建立亚洲最大的造纸维修中心;2004年,与世界500强芬兰斯道拉恩索合资建设20万吨SC纸项目,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06年,与广东新会双水发电厂合资,优势互补,在广东规划建设120万吨浆纸出口基地;2007年,与两大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杜邦和比利时索尔维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从芬兰美卓公司整体引进的年产70万吨高档铜版纸生产线顺利投产;2016年,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将中国苏州紫兴工厂的“SPCO”铜版纸国际高端品牌转让给华泰,成为了华泰纸业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李建华说,下一步华泰集团将继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全面完成造纸产品结构调整,做强化工产业,提升三产服务业发展水平,下功夫抓好企业软实力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