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在路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2018-07-19 17:56: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陈仕钊 贾志远

  大众网东营7月19日讯(通讯员 陈仕钊 记者 贾志远)七月的东营港,比天气更热的是发展的热潮!近日,记者走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亲身感受园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争先进位强实力 连续6年进入中国化工园区20强

  今年5月,在珠海召开的“2018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发布了“2018中国化工园区30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本次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9位,这是自2013年“中国化工园区20强”首次评选以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连续6年获得该项殊荣,显现出不俗的发展实力和不断追求争先进位的奋斗激情。

  东营港处在渤海湾自天津至龙口一千多公里海岸线上建设深水码头的最佳位置,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自建”的方式,目前已建成泊位55个,其中液体化工码头32个,最大靠泊能力8万吨级,2017年货物吞吐量达到5418万吨,成为了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特色港口。今年,投资16亿元的南防波堤工程即将完工,10万吨级航道明年建成投用,将与已经建成的北防波堤、防潮堤工程形成16.4平方公里的“大环抱”港池,可建设5至10万吨级码头100余个,极大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竞争力。

  为此记者算了一笔账:鲁北地区炼厂如果通过东营港用管线输送原油和成品油,比通过日照港、董家口港、烟台港输送每吨至少节省20-30元,比较优势明显。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是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区和“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确定的四大临港产业区之一。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 2017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17亿元,增长6.3%;财政收入11.04亿元,增长3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9.44亿元,增长20%,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

  截至目前,该区规模以上企业49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4家,国际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达到1262万吨,一次加工能力1580万吨,液体化工品一次性仓储能力突破650万方,今年将达到1000万方,打造了完善的碳三、碳四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同时建成投用的42公里公共管廊带实现了港口、仓储物流区、化工产业区之间的全封闭联通……

  招大引强建平台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一张“金名片”。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紧紧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建链、补链、强链,全力培育新动能。目前,开发区正在全力推动200万吨/年芳烃项目、120万吨/年烯烃项目、120万吨/年己内酰胺-聚酰胺三大高端石化项目建设。“这些重大项目先后被列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储备库和2018年全省重点建设项目,都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代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导企业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利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市场对路的新产品,从“一油独大”向“优化并举”方面转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何宝民向记者介绍,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榨干”能获取的原料的价值,无疑是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砝码。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成为开发区的必然选择。今年初,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就聘请了国际知名的德勤管理咨询公司编制统筹东营港开发区、河口蓝色产业园区、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高端石化基地规划。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区的支撑带动作用、综保区的政策优势和口岸功能、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晰“三大板块”协同融合发展路径,同时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等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不断厚植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土壤。

  优化环境促提升 增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大基础配套投入,不断增强园区综合竞争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配套投资80亿元,区内集中供热、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配套齐全,建成了国家石油炼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东石油交易中心等功能平台,疏港铁路、大唐东营电厂、地下综合管廊、固废危废处理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东营综合保税区于2015年5月6日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已注册公司220余家,注册资本32.6亿元。总投资30.7亿元的高端气流纺、冷链物流、新型装饰材料、毒品检测设备等一批高端优质保税加工项目确定入区建设。在加快提升配套条件的同时,开发区始终把安全环保作为头号工程狠抓不懈,安全生产方面,以“大快严”集中行动为抓手,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体系”建设,投产企业全部实现安全标准化三级以上达标,连续9年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受省政府表彰。环境保护方面,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