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葆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

2019-01-27 14:17: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海报新闻 作者: 张小倩

  大众网东营·海报新闻1月27日讯(记者 张小倩)“东营湿地总面积45.81万公顷,获得了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具备打造现代化湿地城市的资源优势。”东营市政协委员、垦利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葆春建议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

张葆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

  张葆春指出,由于湿地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公众对湿地的真正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把湿地看作“无用”之地。二是湿地补水资源不足。上级有关部门分配给东营的黄河用水指标中,没有把湿地用水量纳入到指标范围,湿地的补水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湿地资源减少退化的情况。三是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滩涂养殖、盐业开发及油田、港口建设等造成了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再加上工农业生产造成水质污染,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为进一步发挥东营市资源禀赋优势,更快地建成现代化湿地城市,张葆春建议:

  一要健全规章制度,推动湿地城市建设有法可依。严格落实《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结合外地市在湿地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做法,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修复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在湿地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推动湿地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

  二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对全市湿地资源开展一次大普查,对水源补充不足、土地盐碱化趋势严重的湿地区块,通过开展灌区设施配套,增加配水计划,定期清理淤泥和河道堆积物,疏通河道渠系等措施,尽快解决水源补充不足问题。对已开垦荒滩、湿地低产田和通排水不畅,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植物种类、数量都有所下降的湿地区块,尽快列入湿地恢复工程,实施退耕还泽(还滩)工程。加大黄河水资源争取力度,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生态用水指标,使湿地用水作为黄河口生态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上下共识。在湿地保护中,坚持做到生态优先,尽量选择芦苇、碱蓬、菖蒲、莲藕等本地植物,保持原有自然风貌,通过科学手段改善水质、恢复自我净化能力,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使湿地真正发挥“地球之肾”的作用。

  三要注重科学规划,推动湿地资源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开发不当是造成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开发湿地资源是我们今后在开发利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对河滩、湖湾、沼泽的发展,在保持原有属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单一模式的开发。同时考虑到以湿地为生存环境的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习性,给这些野生动植物留足生存空间。对一些稀有野生动物栖息的湿地,应该禁止一切开发和破坏的行为。处理好湿地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规划城市功能,按照亲近市民、方便市民的原则,扎实推进湿地公园、湿地小区建设,对中心城现有河道、水系、湖泊、水库等水面湿地进行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小湿地、小绿地、小公园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各类湿地美景,真正实现“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美好愿景。

  四要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全管理机构,建议在市县两级自然资源局加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牌子,依托科研院所成立湿地研究机构,尽快成立“东营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健立财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将湿地保护的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湿地的保护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为湿地保护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城市湿地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湿地的生态波动和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的监测和控制。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国际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国际湿地城市”的金字招牌,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宣传推介有关湿地城市的建设项目,全方位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促进生态保护、湿地旅游、城市开发、招商引资等协调推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新格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