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语思】第二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科技研讨会上的访谈

2019-10-29 09:34:00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张泉江

图为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建设的水盐运移野外实验观测台。

  汇聚科技力量,助力黄河三角洲发展,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营市人民政府、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科技研讨会在东营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泰国、哥伦比亚等4个国家和国内30个高校院所共79名专家学者参会,以国际化视角,在三角洲领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展开深度探讨。以此为契机,记者对有关专家进行了专访,看他们带来哪些前沿观点。

  刘高焕:黄河三角洲是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的天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高焕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发展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刘高焕介绍:“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黄蓝战略,深入推进院地合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东营市于2017年1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2017年10月签订协议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方二级法人‘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2018年中国科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山东省共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组织院内20多个研究单位、30多个研究团队、近百项农业科技成果在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进行系统化、工程化集成创新,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及试验示范综合研究基地。”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三角洲,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黄河三角洲是研究三角洲形成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的天然实验室。”刘高焕对本届研讨会充满信心:“我希望群策群力,将论坛打造为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三角洲研究交流平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孙志刚: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

  在研讨会上,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院长孙志刚发起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的倡议。

  谈及发起倡议的原因,孙志刚告诉记者:“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的入海口,海陆河交汇,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基于国家、地方的迫切需求和长期的工作积累,我们倡议成立高端智库,为国家、地方新时期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与智力支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更是地球上唯一一块土地面积逐年增加的三角洲地区。孙志刚建议:“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挖掘生态系统价值。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更加深入研究河口地区水沙运移规律,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提高黄河三角洲新淤土地的利用价值。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在调查研究和区域发展中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同时,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强黄河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盐碱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示范,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孙志刚建议。

  谢旗:推行“粮改饲”,发展可持续性农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作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发展可持续性农业,他在2014年来到东营进行盐碱地种植实验,他建议:“要扩大养殖能够以秸秆为主食的反刍动物,同时,减少仅以谷物为粮食的、其粪便难以处理的家畜饲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究其原因,谢旗向记者介绍:“中国从1981年到2016年,人均消耗谷物口粮下降了38%,但是人均消费肉需求增加了286%,奶的需求增加了381%。我国每年生产约6亿吨粮食,其中50%被用于喂猪以生产占全球65%的猪肉。生产猪肉不仅消耗大量的粮食还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各种污染。由于猪只能消耗籽粒,由此每年产生多达12亿吨的秸秆难以处理,不但造成污染而且威胁下茬作物的健康。而世界平均生产牛羊肉比重为40%,欧洲更高,占约75%。牛羊能利用作物的全生物量而不仅仅是籽粒,例如德国96%的玉米在乳熟期收获全株用于青贮来喂牛羊,牛羊粪便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可促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很多国家土地贫瘠而且还盐碱化和缺水,不适合玉米的种植,亟需一个可替代的高效作物。”

  甜高粱就是高效作物的替代者之一,谢旗目前正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实验推广,他说:“甜高粱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如高蛋白、高含糖量和高生物量,适口性好。甜高粱是已知氮利用效率最高的作物,同时,具有非常强的抗逆能力,例如耐旱节水、耐涝、耐盐、耐高温、耐贫瘠等特点,被誉为‘作物中的骆驼’。通过大数据分析欧美牛场发现:喂青贮甜高粱的奶牛比喂青贮玉米的奶牛每天能多产1.4公斤牛奶;并有实验数据表明:甜高粱饲料中的单宁可以让牛少产生47%的甲烷,从而减少对大气层的破坏。另外,纤维素的利用率在干草中仅5—15%,而青贮饲料可高达65%。所以种植甜高粱不仅可以利用边际土地,高效利用太阳能,同时,结合青贮和反刍动物,有望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效率、粪便的有益还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实践中出真知,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接地气”的农业,农业与科技、生态相结合,盐碱地上亦能盛开希望之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