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推动具有东营特色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优先“四步走”

2021-10-09 14:00:3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孔祥茹 李文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孔祥茹 李文洁 济南报道

  10月9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东营专场,围绕“勇担国家战略使命 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为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东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军就“坚持以创新推动具有东营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作了有关介绍。王晓军说,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坚持创新优先,是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东营市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东营今年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专家评估组验收。重点实施了“四大行动”。

  实施创新园区能力提升行动

  充分发挥省级以上开发区创新带动作用,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完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综合发展考核评价居全省第3位,9个开发区全部实现了争先进位。按照创新引领、错位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建设东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黄三角农高区、西部—东营高新区、北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四个创新型园区,构建“东南西北”创新主体格局。比如,南部黄三角农高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承担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国家使命。目前,我国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有5.5亿亩,解决盐碱地种子和耕地问题,对于落实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汇聚中科院、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56家国家级科研力量和资源,引进专家人才团队116个、713人,与中科院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突破耐盐碱特色动植物分子生物育种等8个“卡脖子”技术,正在打造可推广、可借鉴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构建盐碱地农业“科技引擎”。

  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

  聚焦优势产业创新需求,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着力建设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高铁装备等一批引领作用突出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比如,稀土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燃料电池、制氢等领域,但关键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2019年,东营市国瓷公司联合天津大学和潍柴动力、威孚高科、云南贵研等行业领军企业,由10名院士领衔,建设国内唯一的稀土催化领域国家级研究机构—稀土催化研究院。首创“以院带园”模式,配套建设稀土催化产业园,实行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总投资55亿元建设稀土功能材料、蜂窝载体等9个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形成500亿元产业集群。目前,研发的稀土催化剂、三元催化衬垫技术打破德国巴斯夫、日本三菱、美国3M等国外垄断;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后处理系统数字化仿真设计,填补国内空白;突破德国巴斯夫柴油机后处理SCR催化剂专利壁垒,保障了国六标准下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

  实施创新企业提质扩量行动

  东营民营经济实力强,骨干企业数量多,今年有9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3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数量均居山东省首位,其中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与重庆一样多,超过21个省市自治区。东营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千企技改”工程,东营市政府设立3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采取直接奖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数字化改造,2020年扶持总投资70亿元的120个技改项目,撬动社会投资63.6亿元,今年推进项目52个、总投资47.9亿元,一批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华泰集团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实现造纸生产全过程水污染控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行动

  东营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动人口总量与质量“双提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东营人口净流入16万人、增长7.8%,高出全省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比例达22%,居全省第3位。2020年,东营位居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第47位、山东省第5位。特别是为补齐高校科教资源短板,市委、市政府与石油大学、胜利油田策划沟通,依托石油大学东营校区,共建东营科教园区,推动石油大学教科资源在东营有序布局、融合发展。今年3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定位于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理工类为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今年新学年正式开学,共录取新生2511人,后续全日制在校生保持在8000至1万人;石油大学研究生院今年首批入驻研究生500余人,同步启动硕士、博士点建设及相关科研工作,3年内达到1000人培养规模,届时东营将成为山东省为数不多同时具备本、硕、博教育的市。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