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东营 | 盐碱地上唱响乡村振兴丰收之歌

2022-09-23 16:0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海翔

  大众网·海报新闻 见习记者 李海翔 东营报道

  金秋十月,秋意漫卷,天地尽染苍黄。

  时序逢秋,农业生产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广袤大地响应着浓浓秋意,以累累硕果回报着广大农民的辛勤耕种。这是东营市几十万农民自强不息,辛勤奋斗的硕果,也是东营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交出的答卷。

  9月22日,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河口小镇迎来了2022年东营农民丰收节。在本次活动中,不仅宣布第十六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营市金牌农产品和最美乡村巾帼致富带头人名单并颁奖,还举办了丰收节文艺汇演,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发展抗盐碱作物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在乡村振兴系列工作开展过程中,东营这个生态环境天然劣势、曾被称为“绿色禁区”的城市,不仅为中国粮仓,中国饭碗贡献了自身的力量,更紧紧贴合乡村振兴的恢弘旋律,唱响了属于东营的乡村之歌。

  一首奋发有为的青春之歌

  乡村振兴是一首奋发有为的青春之歌,源源不断的人才是激发农村活力的音符。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人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创新的核心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只有让人才下基层、做实事,才能培养出一批懂农村、爱农村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东营区精心搭台、精细培育、精准选用,让117名选调生在基层墩好苗,为乡村振兴锻造一支高素质、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基层有不一样的风景,乡村有火热的人生。选调生既要当好振兴乡村的‘领头雁’,也要当好创新实干的‘孺子牛’。”东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波说。

  如今,在东营区,选调生们活跃在乡村沃野上,深入了解基层,不断增长本领,绽放青春力量。六户镇选调生、李宅村包村干部任婷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村民的腰包再鼓一些。2021年,她帮助村里成立了阳光李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建设了4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引进种植耐盐碱油桃,进入盛果期后可年产油桃7万斤。

  在项目带动下,村里20多名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天收入近百元。“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我的初心,我会继续努力下去。” 任婷说。

  一首慷慨激昂的现代之歌

  乡村振兴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现代之歌,持之以恒的现代化建设是贯穿其中的旋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农村发展的重点、难点。长久以来,农村发展面临着地势地形、经济条件多种因素的困扰,在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今年以来,东营区围绕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规模化方向,积极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市级验收,累计清理生活垃圾8479吨,修建、改善村内沟渠数量117.2公里,处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76.99吨,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81万元,完成率达到82.23%。不仅如此,全区推进和美之家创建,成立全市首家绿色家庭学院和绿色家庭积分超市,选树区级绿色家庭示范户49户,进一步提升乡村“气质”。

  在史口镇劳家村,几十栋大棚整齐有序、错落有致,东寨村杞柳长势旺盛,林家村路路通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荷花盛开、龙虾成群……一个个产业振兴项目引领着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东营区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优势明显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如今,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69家、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超过600家;同时,该区加快重点园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年内计划投资14.82亿元的26个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现已累计完成投资5.38亿元。

  一首宛转悠扬的特色之歌

  乡村振兴是一首宛转悠扬的特色之歌,特色化的品牌是不可或缺的最强音。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特色的,才是大众的。”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的价值,一个地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名片。东营市有341.8万亩盐碱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如何在天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开展农业生产,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业,这是200多万东营人始终面临的难题。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集成改革。与黄三角农高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杨庙社区建设国家大豆耐盐碱区域试验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国家农高区三方合作,引进“彩色小麦功能农业项目”落户杨庙社区;与扬州大学合作,成功攻克水稻覆膜节水直播等盐碱地农业技术;山东乾舜公司的本土本位改良盐碱地获得成功,使土壤含盐量由原来的16‰降为3‰左右。

  开展联合育种攻关,深化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大型种业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

  推广应用新品种,今年,将建成10个标准化育繁种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2个国家耐盐大豆区域试验基地,加快构建盐碱地农业新品种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体系。加快科研成果大田推广,尽快将专家的“试验田产量”转变为农民的“大田产量”。

  强化产业品牌示范区打造。作为全省6个县区之一,垦利区被纳入国家级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建设范畴,争取资金1500万元;黄河口莲藕入选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市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部集聚垦利;获批创建省级“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华澳大地为创建主体的省级田园综合体成功通过认定;新增2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胜利泰升牌蜜桃、活宝天香牌黄河口大闸蟹,总数达14个(全市共33个);东王村、七村等6个村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景区化村庄”(全市共25个)。

  加快耐盐碱作物种业创新。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种质创新基地被纳入全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获奖补资金1500万;中央电视台报道垦利区“济麦60”小麦新品种的测产情况,平均亩产460.98公斤,创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华豆 14”有望明年审定,成为全市首个耐盐碱大豆本土品种。

  一首曲调丰富的文艺之歌

  乡村振兴是一首曲调丰富的文艺之歌,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是意义所在。

  “艺术并不超越自然,不过会使自然更美化。”乡村振兴,不仅要提质,更要提“神”。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工作之余,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0年11月,东营市举办了“我为乡村振兴唱赞歌”东营市村歌大赛。全市共创作推出88首村歌,24支农村(社区)代表队参加大赛,经过预赛选拔,共有16首村歌进入决赛。

  在大赛的筹备过程中,东营市组织音乐创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采风和交流创作,记录农业农村发展新成就,倾听农民朋友讲述发展故事和幸福生活。质朴淳厚的乡风民风、生动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让村歌真正注入了老百姓的心声。

  “我为乡村振兴唱赞歌”,东营市村歌大赛为东营市举办的创新性活动,在山东省内尚属首创。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管理科科长郭树梅说:“通过举办一场村歌大赛同台竞技,不仅唤起了老百姓嘹亮的村声村语,唱出了幸福乡村生活,唱响了乡村振兴主旋律,而且鼓舞了士气,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让大家铆足干劲继续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要复兴,农村必振兴。”我国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时代引领方向,奋发才能有为。东营市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用政策引领方向,为农村基层引进大量人才;用科技推动变革,为农村发展描绘了现代化的新蓝图;用特色打造品牌,为农业发展和农产品拓宽道路;用文艺充实精神,为农村生活带去新景观、新气象。

  秋景迷人,歌声嘹亮,在东营这片土地上,丰收的硕果日新月异,乡村振兴的歌声久久回响,经久不息!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