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李欣 东营报道
12月1日上午,东营市卫生健康委召开“走在前 作表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服务”专场。
发布会现场,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袁勤德介绍了市卫生健康委在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近年来,东营市精准对接群众所需、基层所盼,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以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为重点,努力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妇幼健康服务,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东营市先后入选全省“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试点市、全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市、全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创新模式试点城市。
完善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卫生供给品质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成3家县域医疗次中心、8家社区医院、35家中心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省提升标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39.62%、82.14%。今年11月,又有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创建,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社区医院创建,等待国家复核、批复。在3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推广6S管理。新开通河口区新户中心卫生院等5家基层急救站点,全市院前急救网络机构达33家,配备急救车125部,覆盖城乡的“15分钟急救圈”基本建成。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有715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由所辖乡镇卫生院对其实行业务、药械、绩效、财务、信息化“五统一”管理。加大村卫生室软硬件投入力度,97%以上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现房屋产权公有化,配备远程诊疗和智慧化随访设备,每处每年由政府提供1-2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重塑基层卫生综合治理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居)民委员会下设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工作,全市40个镇街的1895个村(居)全部设立了公共卫生委员会。创新推动镇街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建设,经编制部门批准,全市40个镇街全部设立了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填补了公共卫生行政管理体系“镇街层面”的缺失空白。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基层组织公共卫生暨爱国卫生工作组织体系建设,探索建成立体化基层公共卫生综合保障网络。由此,我市彻底打破了原有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只提供卫生服务,无法参与公共管理的工作架构,全面重构建立起市、县、乡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和市、县、乡、村四层工作组织网络,让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有效下沉到镇村和基层单位。
加强机制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按照“集约整合、互补协同、分级分类、功能适宜”原则,加快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重新界定县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服务功能,促进功能回归、机制重塑。做强医共体总院。医共体总院与省内外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强呼吸、肿瘤、心脑血管等重点专科和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等中心建设,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救治能力。建立医共体“编制池”制度,对使用医共体编制周转池的人员,由医共体总院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调配,打通了县乡村人员流动壁垒。提升医共体分院。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建立医共体薪酬激励机制,拿出不少于收支节余的60%用于人员奖励,突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依托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下派帮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对口帮扶分院设立114家“名医基层工作站”,实现分院“名医基层工作站”全覆盖。实施百名医师下基层,选派基层人员进修培训,开展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服务,切实提升分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化村级服务。在全市开展在岗乡医能力提升培训,依托县域医共体,1011名在岗乡医完成岗位培训。强化绩效考核力度,通过制度安排,提升基层首诊和健康管理水平,提高村级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效。
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做好基本医疗服务。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流感、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培训。今年以来,市级组织培训30余场次,参训人员达5200余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坚持“规模适度、做精做强”原则,打造了100个基层特色专科。启用基层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和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诊疗服务。强化诊前、诊间、诊后全链条管理,73%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改造试点,就诊服务流程更加合理。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健全健康“守门人”制度,202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89元/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双向健康积分”制度,用积分形式记录居民健康行为和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在居民端与医生端双向开展积分及兑换、绩效兑现,提升了患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和医生主动参与服务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78万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89.73%;为34.69万名老年人、18.86万名高血压患者、7.78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为25.48万名老年人和4.27万名儿童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居民获得感不断提升。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家庭医生团队,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一级团队,拓展延伸为由本院专科医生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加入、专全结合的二、三级团队,264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科医师参与签约服务,共建成家庭医生团队1032个,形成“全专结合、上下联动”的签约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签约居民122.19万人,签约率55.67%。全市2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健康山东服务号”开放功能社区家庭医生预约服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功能社区提供服务243场次。
强力科普宣传,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巡讲“五进”活动。与市教育局、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等部门单位联合开展“健康东营·你我同行”健康科普巡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健康科普专家走基层活动。以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线上线下相结合,用群众听得到、听得懂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重点向居民宣传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防治及养生保健等知识。今年已组织开展活动1120多场次,受益群众20.3万余人,健康知识逐步深入人心。开展“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开展“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要载体,开展送家庭医生服务、健康教育讲座、应急救护和健康普及培训、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疾病防控知识宣讲和义诊活动3234场次,受益群众10.79万余人次,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742家,村居、社区2557个。
保障母婴安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聚力打造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医院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有产科床位663张,儿科(新生儿)床位876张,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达3.51张。成立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建有婚孕检机构6家、产前筛查机构12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1家、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机构14家、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机构10家,实施婚前、孕前、孕中、产筛、新筛、救治、质控“一条龙”管理服务,实现出生缺陷全链条防控。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和母婴安全行动计划。目前,全市建有助产机构24家,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8家,全市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抢救救治成功率均达100%。全面落实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创建省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4家。全市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5%以上。聚焦新形势新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和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进一步拉高标杆,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0、1.67‰和3.02‰,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拓展妇幼健康惠民服务。坚持以增进妇女儿童健康福祉为核心,促进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为目的,持续优化惠民服务措施。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常态化、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启动免费孕期监护项目,增加孕中期(孕12-27周)免费超声监护一次;对13周岁适龄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增加了对城镇户籍夫妇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国家和省对每对农村夫妇补助240元标准的基础上,各县区又把每对城乡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结算标准提高到了280元或310元。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推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制定创甲计划。今年6月,河口区妇幼保健院和广饶县妇幼保健院均被评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利津县妇幼保健院不断加强中医+妇幼发展模式,也启动了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力争在2024年成功创建成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服务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紧紧围绕群众健康需求,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办实事、求实效,走在前、开新局,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便捷的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卫健力量。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