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评论员 赵静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汇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基石。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其中,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1亿。近日国务院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规定了监护人要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指导未成年人行使相关权利等义务。父母是第一责任人,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和监督,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用网习惯。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保驾护航。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学校坚持把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作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网络素养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采取自主阅读、活动研讨、警示教育等灵活方式进行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学校应多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扣好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粒扣子”。
社会是网络生活的大家庭,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氛围。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将坚持社会共治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要求,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合理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数额,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要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预计到2035年,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将超过50%,儿童友好理念将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社会力量不断集聚,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氛围。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大环境,建设更健康的未成年人网络平台。网络信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国家网信办积极协同各有关方面,深化专项行动工作,集中整治编造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利用新技术新应用生成低俗内容等突出问题,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加大网络执法力度,重拳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等。国家鼓励和支持传播正能量、不得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内容,对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标准及其呈现等作出了规定,努力建设更健康的未成年人网络平台,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内容,有利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政府是网络安全的总抓手,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引领方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重点就规范网络信息内容、保护个人信息、防治网络沉迷等作出规定,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安宁。专家表示,《条例》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标志着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除此之外,共青团各级团组织将依托创建“维护青少年权益岗”的工作品牌,着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大力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推出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体系。一系列举措表明,政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引领方向。
司法是保护未成年人的防线,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筑牢屏障。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部立法一局局长张耀明介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聚焦突出问题,结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特点,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的已有制度,提高了法律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条例》营造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筑牢了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法治屏障,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晴空。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共同形成“六大保护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合力。相信,未来在“六大保护体系”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将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祖国花朵将盛开在晴朗的网络空间里。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