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停,就像发展从未停下脚步。
从2023年9月地方调研期间的首次提出,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再次强调;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详细部署,到两会期间高频率的反复提及……新质生产力,这个崭新又充满希望的词语,在万众瞩目下登上了历史发展的舞台。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可以说,把握住新质生产力,就是把握住发展的未来。
从持续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到“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崛起,新兴产业跃上新台阶,再到未来产业取得标志性发展。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所在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的年轻城市,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力推进数实融合、绿色低碳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展现出后劲十足的发展姿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喜新”而不“厌旧”。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特点是创新。它只是升级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并非放弃传统方式和生产力。在以创新精神培育壮大新型企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企业。捡起一个“新”西瓜,扔掉一个“旧”西瓜,这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意和正确的道路。“老”产业也有“新”价值,只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就能让“老树”发出“新芽”。
在东营,插上“科技”翅膀实现快速转型升级的企业并非凤毛麟角。2023年,东营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2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88个,传统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步履不停。其中,石油炼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凭借科技创新提升,其中化工产业超过炼油成为东营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正是明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这一辩证关系,东营不断激发城市潜力,大力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加快数字嫁接、数字赋能,真正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这片土地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生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牵住“牛鼻子”,杜绝“铺摊子”。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谋定而后动。鞋子合不合适脚说了算,一个新产业适不适合当地发展,要由当地实际情况说了算。这就要求要经过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后再拿出结论。不能看别的地方这个产业发展得好,就全盘接纳、生搬硬套;也不能看别的地方发展受阻,就全盘否定。
换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特色、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素,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这点上,东营围绕本地特色,大力发展风电装备、锂电、氢能、光伏装备等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家底越来越厚。
2023年,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累计落地总投资248亿元的产业链项目28个,投产项目15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广利港区通用码头率先建成,引领风电产业园建设;中国海装、上海电气、三一重能、洛阳双瑞、中复连众等海上风电企业纷纷落户,项目涵盖风电主机、叶片、桩基及塔筒、发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全产业链。
到2025年,东营将力争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配套最全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战略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中国制造凭借新技术、新产品脱颖而出,尤其是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名满世界,不仅为中国制造增添了亮色,也是中国创新动力、发展活力的体现。
而这种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集聚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而地方这种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也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集聚和裂变。
早在去年,东营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的实施意见》,出台一系列措施助力“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东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深入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赋能,东营着力推动“四新”经济集聚成势,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去年,东营新兴产业加快扩量步伐,电解液溶剂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新能源汽车刹车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约50%,新材料产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15.9%,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翻倍增长。
征途如虹,当浩荡前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而如今的东营,新产业、新业态也正在点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动能也将更加澎湃。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