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 将科技创新“核心引擎”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2024-06-01 08:32: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彦涵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5月29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市统一战线“同心科创计划”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慧在发布会上通报,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个战略”,扎实推进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东营市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62位,上升7个位次。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强国的支撑,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基础薄弱、顶尖科技人才少等一系列短板和挑战,影响创新的质量和效率,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全市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3.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2.53%;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位列全省第3,提高幅度位列全省第1;科技型企业数量连续保持“双30%”以上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0家……这是2023年东营交出的科技“成绩单”。创新与发展紧密相连,谋划创新即是在谋划长远的未来。在这条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发展道路上,东营始终大步向前。

  政策赋能促创新。政策是科技创新的“营养液”,完善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赋能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也体现在微观层面的精准施策。政府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东营市按照“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全链条研发活动的思路,开展8大产业40家链主企业专题调研,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挖掘优质科技项目140余项,在全省率先设立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44项,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27项,争取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32项,征集推荐重大科技成果93项。

  主体突出显活力。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这些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科研机构和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活力,东营市实施规上企业“三清零”行动,设立企业研发投入“红线”,推行企业研发机构、研发项目“双备案”,备案研发项目995项、研发平台1099个,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在加强开放合作方面,东营市不断加快步伐,与中国工程院上海转化中心、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立深度合作,组织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校企对接活动62场,发布高校科研成果176项,促成科技合作项目87项,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入选数量同比翻番。

  强化支撑筑基石。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方面。这些支撑要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东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级125个、市级573个,打造形成了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支撑、市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体系,累计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1100余项,产业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另外,东营市成功创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国创中心,建成国家稀土催化产业研究院、高端石化产业研究院等8家高能级平台,成功攻克了铈锆储氧材料、蜂窝陶瓷材料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既要聚焦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又要放眼长远规划,全面支持、全方位投入、全周期保障科技创新工作,以期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将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擎”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从而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张瑞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