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记者 李欣 东营报道
6月25日上午,东营职业学院2024年招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东营职业学院2024年招生工作的有关情况。
会上,东营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处长赵云华介绍了东营职业学院的基本情况。记者了解到,东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万人,教职工1042人,其中硕士814人,博士45人,高级职称教师363人。设有石油与化学工程、石油装备与机电工程、建筑与环境工程、会计、经济贸易与管理、电子信息与传媒、生物与生态工程、教师教育等8个二级学院和1个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的航空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区招生。
党建统领、举旗定向,构筑“创优升本”发展新蓝图。坚定质量提升、争先创优、升本跨越“三步走”战略,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坚持“一二三四五六”工作路径,一体推进“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一体两翼五重点”建设,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成绩跃升至全省第8名。
改革导向、特色引领,建成高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深化“厚德强技、实境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体推进教育教学与现代产业文化、现代信息技术、真实生产场景“三项融合”,开展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4个,与海克斯康开展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017人。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获评全国资源建设优势学校。
科教融汇、多元协同,搭建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平台——项目——成果——绩效”管理服务体系,支持教师“入平台、做项目、带学生、出成果”,教学化改造典型项目与服务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建成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研创”平台67个,获批全国首批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基地。
产业引领、内涵固基,建成高水平特色专业集群。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专业至43个,10个专业群。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被中国科教评价网(金平果)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第一。自主设定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项目等专业群的5个发展要件,发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示范引领作用,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形成“144”梯次发展格局。
德才并重、双向培育,建成高素质双师教师团队。实施“五项工程”,开展“三说”活动,全员入企实践锻炼,培育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291人次;特聘大国工匠等技能人才251名。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等54人次,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等9个。
产教融合、体系重构,高点筑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四大机制”,建成产业学院14个,牵头成立全国性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2023年,230家政府机关、872家企业到校交流洽谈,捐赠现金600余万元。入选教育部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获评山东省校企合作办学示范校。
精准对接、支撑有力,形成服务区域高端化品牌。创新“242”科研组织管理模式,重服务、强转化,实现技术服务收入3400余万元。完成社会培训25万人次、到款额7400万元。“学历+能力”“教师+技师”“平台+讲台”,培养专科以上学历乡土人才,村均2.7人。获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先进单位、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
机制创新、文化赋能,形成高效能内部治理体系。加强全国知名专家战略咨询,构建“师生共治、和谐共长”文化体系。重业绩、强激励,近三年,299人获聘高级职称,其中,2人由讲师直聘正教授,2023年调整干部96人。获评国管局能源节约示范案例、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
数智汇能、绿色转型,高规格建成信息化标杆校。加强数字校园建设,着力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建成超融合服务平台、“虚拟化”大数据中心,接入全国职教智慧大脑院校中台,开发学生培养“全链条”智慧管理系统。着力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1个,建成省级以上在线课程34门、继续教育在线课程500余门,教学能力比赛获奖21项。获评山东省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
标准对接、引企出海,高品质提升国际化影响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建设突尼斯海外分校、中肯鲁班工坊等海外教学基地5处,向坦桑尼亚等国家输出职业标准9项,获坦桑尼亚职业教育杰出贡献奖。获推参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资源项目,获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建成优质资源输出高地。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生源质量也在逐年提高,2024年,学校共有43个专业面向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计划5900人。其中,省内5464人,省外436人。从招生科类来看,普通类3720人,艺术类280人,春季高考1900人。
目前,学校正锚定职教强国的战略支点,认真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跨越发展,正加快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职业技术大学而团结奋斗。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鲍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