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业:万亿产业期待华丽转身

2019-04-03 09:58: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杨学莹

  全省1.4万家建筑业企业中,特级企业仅有43家,而江苏、浙江均达到近80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只有18家,比江苏、浙江分别少了27、26家;建筑企业技术实力整体不强,难以承揽高铁、地铁、超高层建筑等高端项目……3月27日召开的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大会上,显示山东省建筑业差距的一组数据首先被提起。

  数据显示,2018年山东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85亿元,占全省GDP的6.3%;纳税554.4亿元,占全省税收的6.2%。建筑业总产值1.29万亿元,和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行业一样,同为山东省过万亿的优势产业。目前,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380万人,其中农民工超过280万人。但是,山东省的建筑业发展与全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相比,还存在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营商环境不优、发展速度偏慢等问题。上述大会上,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家代表共商山东省建筑业改革发展路径。

  老行当也能出“高新企业”

  中铁十四局,一个人们印象中“修铁路”的公司,现已是“大盾构”行业领军企业了。2017年以来,国内15米以上的6座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全部由十四局承建;在14米以上超大直径盾构领域,市场占有率50%以上。

  中铁十四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言坤表示,独门绝技来自科技创新。他们在高、新、特、尖上强力突破,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实现了五个“全覆盖”:穿越“江河湖海城”全覆盖、地质条件全覆盖、涉足行业全覆盖、盾构直径全覆盖、施工工艺全覆盖。从2米到16米,基本掌握了各种直径盾构施工技术,这才有了骄人的市场业绩。

  在互联网时代,建筑业企业早已不再是“傻大笨粗”。在中建八局,“智慧图纸”让工人戴上AR眼镜就能轻松看懂;放线机器人用BIM模型进行三维数据的可视化放样……依靠BIM技术和BIDA一体化施工技术,他们2017年在天津曾用14人、40个小时完成了全国最大的模块化装配式机房安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正因为长期注重技术研发和积累,山东区域所属一、二、四公司连续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建八局山东分局局长陈建设说。

  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说,山东省最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十六条意见》(下称“16条意见”),鼓励企业创新创优,支持建筑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将建筑业科技创新列为省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内容;调整建设工程费用费率,实行优质优价,对获得鲁班奖、泰山杯等奖项的,各级政府给予奖励。希望企业也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传统观念,增强求新求变的内在动力和做大做强、做精做专的胆识魄力。

  扩大开放抱团出海

  建筑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山东省建筑业与先进省市的差距,主要在省外市场上。南通、绍兴一年8000多亿元的建筑业产值,超过一半都是在省外。江苏、浙江省外产值占比都在50%以上,山东省仅为18%。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要统筹考虑省内、省外、国外“三个市场”,实现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变、由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

  在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公司董事长吴书义介绍,青建自1983年走出国门,以“国际化、本土化、一体化”三化战略为引领,经过“借船出海、驾船出海、造船出海、抱团出海”四个阶段,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的飞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青建新开拓海外市场15个,在35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青建品牌在海外逐渐叫响。

  不光做工程承建,青建还将业务延伸至国际贸易、实业投资等全产业链。他们还推行“青建+”,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成立青岛市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目前100多家会员在全球40多个国家有经济活动;牵头组织43家建筑企业成立“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抱团开拓国际市场。

  王玉志说,“16条意见”明确,对承包省外工程的省内企业,要按照在山东省缴纳税款增幅的一定比例,由企业注册地予以奖补。对国外市场,下一步的思路是,充分发挥山东省建筑企业在房屋、建筑、市政、电力、水利、公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光“劳务输出”,还要带动技术、设备、管理、标准联动输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让企业轻装上阵

  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建筑业增速超过20%,山东省只有12.4%。山东省建筑业产值规模与江苏、浙江的差距,从2008年的4800亿元、4300亿元,拉大到2018年的1.79万亿元、1.59万亿元,从全国第4名下滑到第6名。

  业内人士反思,差距拉大的原因,除了企业自身因素外,也有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如管理粗放、机制不活、方式单一,对企业资质、人员资格、评优评奖等设置较严;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以往出台的政策措施实招不多、硬招不多,企业获得感不强。

  资质是建筑企业承揽项目、开拓市场的敲门砖。记者注意到,日前出台的“16条意见”,对优化资质审批管理、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放宽承揽业务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比如开展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试点,打破资质逐级晋升限制,允许企业跨等级、跨专业承接业务等,这些政策突破力度很大,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目的就是让企业更快捷地拿到“敲门砖”。

  给企业减负,需要制度创新。比如投标、履约、质量、农民工工资等“四类保证金”,全省建筑企业每年缴纳约380亿元,占压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2018年青岛市试点推行工程综合保证保险,支持参建各方以保函、保险、担保方式代替各类保证金。青岛市副市长王家新介绍,待全面覆盖后,每年可为企业盘活资金约百亿元。(杨学莹)(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