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茅棚隐士乐于与人交流 以山为伴分享人生体会

2015-02-03 13:42:00    作者:   来源:股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83岁;茅棚;隐士;乐于;与人交流;以山为伴;分享;人生体会
[提要]83岁茅棚隐士引关注,揭秘终南山隐士之谜曾有不少得道高僧。资料图:隐士王芝霞资料图:隐士王芝霞  83岁茅棚隐士虽然称不上佛道告人,但是其资历也成为终南山的重要人物。2月2日,踏着残雪,几经辗转,中新社记者前往终南山寻访茅棚隐士。

83岁茅棚隐士

资料图:隐士王芝霞

83岁茅棚隐士

资料图:隐士王芝霞

  83岁茅棚隐士引关注,揭秘终南山隐士之谜曾有不少得道高僧。陕西终南山小五台的半山腰,有一位83岁高龄的隐士,每日捻佛珠、诵佛经,潜心修行。不仅附近的村民都认识她,往来的游人也都知道这里有一位乐观开朗的隐士。许多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不愿为外人所知,而王芝霞并不避讳。她乐于与外人交流,以此分享她的人生体会。

  83岁茅棚隐士虽然称不上佛道告人,但是其资历也成为终南山的重要人物。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说到隐居,都会想到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过着与世隔绝一般的生活。如果是真正的隐士则根本不在乎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隐居。那终南山有没有真正的隐士呢?答案是有!《千家诗》里有一则五言诗《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首诗的作者现今都已无考,只知道号“太上隐者”,是终南山上的一个隐士,词律简单的几乎可以用白话来形容。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隐士,诗里所表达思想境界的高深绝非常人可比的,真是领悟到了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

  正所谓“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西起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的终南山,自古以来都是修行人的栖居地,正如王芝霞茅棚门外的对联所写:“小五台非台台连台,终南山名山山外山”。据不完全统计,于终南山修行的隐士约5000余人。

  2月2日,踏着残雪,几经辗转,中新社记者前往终南山寻访茅棚隐士。

  王芝霞已在修行中度过了36个春秋。“我法号王慈善,长安县细柳乡人,原名王芝霞,43岁在香积寺皈依”,谈到这段人生经历时,王芝霞几度哽咽。

  1932年出生的王芝霞,从小好佛,7岁信佛,但皈依之前她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至于是何原因选择离开家人,进佛门修行,她已不愿再提起。

  1979年,王芝霞做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皈依佛门。几年后,她从香积寺来到终南山,盖起一座小庙,取名“三圣殿”。至此,王芝霞便过上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外人看来确实如此,但一心向佛的王芝霞却在精研佛法中不断修行,实现着自我突破。

  王芝霞所住的茅棚十分简陋,塑料纸糊的窗户,基本的取暖和照明设备都没有,就连念佛经也是以烛为光。据王芝霞回忆,她最长的一次在茅棚内连续打坐了108天。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王芝霞认为,佛陀并不是有求必应的神,更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而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要对生活有所觉悟,首先必须学会净化心灵。

  时常笑称自己是终南山上的“疯老太婆”,偶尔还会手舞足蹈。表面看上去洒脱不羁,可“阿弥陀佛”四个字却从不离口,每次说起王芝霞都会双手合拢,静心沉思。另外,王芝霞的门口总会摆放几个长凳,供游人歇息,并以水相待。

  许多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不愿为外人所知,而王芝霞并不避讳。她乐于与外人交流,以此分享她的人生体会,这或许是性格所致,或许是她对待人生的独特态度。无可厚非的是,常年的修行使王芝霞静心、快乐,真正做到了与山为伴,与人为善。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