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咬军团”侵袭中哈边境 世界级蚊虫区的中国边民这样“抗敌”

2017-06-28 08:29:0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7日电(记者张晓龙)6月中旬,数以万计的“小咬”集结成军入侵中哈边境。面对“小咬军团”犀利进攻,“西北边境第一团”亮出各种招数,发起顽强抵抗。

  “小咬”实际上是一种学名为“蚋”的昆虫,居住在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百姓习惯性地把体积只有蚊子的三分之一,与蚊子一样吸人畜血液的蚋称为小咬。

  “我在这儿生活53年了,每年6、7月是小咬最多的时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退休职工翟德昆说。

  翟德昆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与哈萨克斯坦隔阿拉克别克河相望,边境线长达86公里,有“西北边境第一团”之称。

  除此之外,境内有多条河流过境的一八五团驻地还是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的乍得湖以及坦噶尼喀湖并称的“世界四大蚊虫区”。一八五团当地人介绍,每逢蚊虫爆发季,每平方米的蚊虫数量可达一两千只。

  虽然月平均温度已达30摄氏度,但生活在一八五团的人们却与舒适凉爽的夏季衣衫无缘。走在街道、居民区,只见男女老少个个成了“蒙面人”。人们头上蒙着的各色纱布、纱巾是最基本的防虫装备。

  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还会在厚实的纱巾里泼上柴油、煤油、驱蚊剂、来苏水、薄荷油等混合剂后,再严严实实地裹住头部、颈部。即便这样,小咬还是能钻进来四处扫荡。凡被叮咬处都会瘙痒无比,忍不住痒的人常把身体挠抓得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为什么这处边境地区会成为“小咬军团”重点攻击目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经常介绍,一八五团驻地西侧、北侧以阿拉克别克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邻别列孜克河,南有额尔齐斯河,“如此多的河流过境,加上气温条件,原本就容易滋生蚊蚋。”

  张经常说:“近些年蚋的泛滥,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气候变暖造成蚋的幼虫越冬成活率增加;另一方面,河流流量变大、水温变高,为蚋的幼虫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年前,第十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曾联合内地2家科研机构研究蚊蚋防控,并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院引进、示范应用了苏云金芽胞杆菌以色列亚种,但这种药剂只能杀死在水流量较小的潜水区生长的蚋的幼虫。“现有药物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我们没法杀死河流中的幼虫,而等到它长成成虫,就无计可施了。”

  张经常说,他与同事正在申请国家相关科研项目并寻求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争取早日研发出可以杀死蚋的成虫的生物药剂或者其他防控方法。

  截至目前,这场“人虫大战”仍未结束。张经常估计,“战斗”至少会持续到7月初。除了咬伤人、家禽和家畜外,“小咬军团”还吓退了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地务工人员。

  尽管如此,一八五团干部、职工依然过着“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的生活。一八五团三连职工潘冬霞说:“我们不走,因为总得有人守护边疆。”

  成立于六十多年前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200多万干部和职工,他们大多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两大沙漠边缘以及数千公里边境沿线,在祖国最西部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参与采写:刘锦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