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万,约占总人口的16.95%。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数量达到15.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8.4%;其中空巢老人家庭为9.17万,占老年人家庭的65.2%。在日益凸显的老龄化趋势中,空巢危机尤其严峻。
市民呼吁社会能够建立完善、人性化的养老体系,为那些正努力活出精彩、发挥余热的老人们免去后顾之忧。
家住东城安兴南区、74岁的孟庆普退休前是一名全科医生。
做医生多年,孟庆普曾为众多老年人看过老年病,但等到2010年自己第一次突犯腰椎间盘突出时,还是感觉到无比大的心理压力。
年老的脚步一点点近了,这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人生关卡。
刚从孤岛退休搬到东营时,孟庆普感觉无聊、烦闷、突然无事可做的失落感,使他多次动过搬回老家的念头。直到女儿给他买回一把二胡,对着一本《二胡演奏知识》,他开始自学持胡、拉弦,渐渐从中探索到乐趣。
他感慨:“老年人最为看重的莫过于两件事: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孟庆普的话道出了更多老年人的心声。据东营公安户籍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万,约占总人口的16.95%。而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2020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分别达到37万和46.6万,约占总人口的19.3%、23.2%。
在这个日渐庞大的群体中,不乏病困者、孤独者、更多仍在努力发挥余热者……他们对社会关爱和自身价值感的渴求从未停止。老人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走近老年群体,走近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衰老,无法回避的话题
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颈椎病、老年性白内障、老年骨质疏松、瘫痪……在龙居镇方家村老人方春祥的心中,这份长长的老年病名录是个沉重的负担。
今年66岁的他已经占据了其中两项——双耳失聪和高血压。而在一年之前,他的老伴因为肺栓塞去世。
今年9月17日上午,方春祥骑着电动三轮车去地里拾棉花,因高血压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使他在路过一座大桥时从两米高的桥上冲了下去,跌落在桥下的乱石堆里,6根肋骨当场摔断。
在医院的胸心外科住了九天,花去医药费一万多元,靠低保和种地生活的女儿无力负担。第十天,老人因心疼医药费而提前出院了。对于许多像方春祥一样的农村老人,疾病与意外事故可能带来的身体伤害像一朵阴云,时刻压在头顶。“长什么也别长病,做什么也别拖累孩子”,他说。然而,即便是生活条件更好的城市老人,各种老年病仍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不可忽视的心理危机
今年8月,黄河三角洲心理服务中心曾迎来一位特殊的咨询者。
一位76岁的老人每天坐在屋里自言自语“不想活了”,她的儿女尽全力在经济上满足她所有的生活、保健需求,也常带她去看戏解闷,但这位老太太说,她感觉活着痛苦,成了子女的累赘。而子女则一度以为老人得了抑郁症。
“这位老人并不缺钱,但缺少精神上的疏导与理解。儿女的不关心、敷衍般的关心以及过度的一手包办式的关心,都可能使老人产生衰老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心理咨询师张志军表示。2011年,孤岛一位老人甚至因为失去老伴、不被子女理解而服药自杀。
86岁的赵和祥独自住在西城一家敬老院,他最大的难题也是“寂寞”。因为独自居住的单间缺少访客,他收集了近60盒京剧、吕剧磁带,每天靠听戏、唱戏打发时间。老家在龙居镇,他向记者回忆起退休前好友们聚在家中喝茶下棋的日子,反复念叨着:“以前工作时,家里还是很热闹的。”
而据心理咨询师透露,老人若在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时不懂得求助,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失调、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更易患身体疾病甚至导致癌变,相比由于长期抑郁导致的自杀,这更类似于一种缓慢的“悲剧”。
在被衰老、孤独感袭击的时刻,儿女、亲友的一封信、一个电话或一次探望都将带来莫大的抚慰。
生命不止,夕阳最美
时尚的装扮,婀娜的身姿,典雅端庄的走秀……如果不是“枫叶正红老年模特队”的称号泄露了年龄,很少有人相信眼前这些活力四射的T台模特多已年过半百。
这是一支来自胜利油田老年管理中心的艺术团体。37名成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0岁,平均年龄60多岁。自2008年成立以来,这支老年队伍活跃在我市各大晚会现场,并曾登上央视舞台。队长臧学慧说,老年模特队的组建不仅使自己摆脱了肩周炎、颈椎病的困扰,每当灯光亮起、掌声雷动的时刻,她重新感觉到了生命的活力。
除臭、治理蓝绿藻、使污浊的河水变清、助养鱼虾……三种水质改良剂,其效果引得香港商人出天价购买这些制剂配方,它们的发明者也是两位东营老人——59岁的刘俊阁和64岁的郑国镇。
两位老人一个退休于市统计局,一个退休于市公路局,四年之中,他们窝在家中充满鱼腥味的地下室里,朝夕与瓶瓶罐罐、药剂、天平为伴,凭着对环保的热爱和老有所为的热情研究出了这些发明。目前,这些发明已在南京、江苏、天津、东营等多地成功治水。
走出家门发挥余热,为老人带来更多价值感和圆满感。在我市的各个领域,老年群体都在以极大的热情创造着人生的价值。
养老保障和儿女理解是坚强后盾
据市老龄委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数量达到15.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8.4%;其中空巢老人家庭为9.17万,占老年人家庭的65.2%。在日益凸显的老龄化趋势中,空巢危机尤其严峻——市民越来越期盼社会能够建立完善、人性化的养老体系,为那些正努力活出精彩、发挥余热的老人们免去后顾之忧。
目前,我市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正渐渐起步。利津县枣园村、胜利街道中山社区、胜中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都作出了成功尝试。而在青华社区等三个社区的750户老人中,已经试用了“电子保姆”,但凡老人遇到困难,只要一按键,社区服务站的大屏幕就会亮起。
“老年人如同孩子,子女学会正确表达关爱、理解和尊重,才能为老人的幸福感提供后盾。”家住西城的王志敏表示。10月3日,刚刚为母亲于从荣过完90大寿的她说:“越来越觉得关注母亲心情上的舒服才是孝敬老人最好的方式。”老人孟庆普正是在儿女的关心中才感到了幸福,他说:“老年人本身就像一笔矿藏,如果好好开发利用,对子女和社会都将带来无穷的财富。老人怎么活得潇洒、快乐,是眼下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记者 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