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炼成国际湿地城市

2019-01-10 09:28:00 来源: 大众日报·海报新闻 作者:

  2018年10月29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召开的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闭幕,来自7个国家的18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东营与海口、常德、常熟、哈尔滨、银川6座中国城市获此称号。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是东营市瞄准国际标准提高自身水平,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作出的新举措,是东营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从此东营市湿地保护工作步入了新的里程碑。

  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全力打造“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努力把东营建设成为具有蓬勃生机活力、浓厚时代气息、独特城市风貌的现代化湿地城市。这一目标的提出,正逢其时,摸准了东营发展的脉搏。

  城市越发展,文化和生态就越宝贵。东营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大美湿地”自然生态特色,秉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不断提升城市档次,城市建设既重“面子”,更重“里子”,特别是处理好城市与湿地的关系,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东营境内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成为联系全市境内海洋与陆地、森林与湖泊、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的桥梁和纽带。单体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东营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做到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宝贵的湿地资源,保持好城市风貌的整体性和文脉的延续性。

  一方水土的生态环境优劣,鸟类往往比人类更有发言权。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共有鸟类368种,约占全国鸟类的21%,是东北亚内陆—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两大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重要的“国际机场”。有国家I级、II级重点保护鸟类63种,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和“中国黑嘴鸥之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奇、特、旷、野、新”的鲜明特色。2011年,该湿地荣获“中国最美湿地”。

  建市之初,东营就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湿地之城,生态之城”。3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其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坚持多措并举,科学修复湿地。东营市充分利用每年黄河调水调沙的契机,探索性地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过水试验,有效恢复大汶流、黄河故道等区域湿地35万亩,成为全国湿地恢复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湿地资源丰富是东营的重要优势和特色。要从东营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河与湿地、绿与湿地、景与湿地的关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实施水系贯通、湿地修复、背景绿化工程,实现河相通、水相连、能循环,打造河畅水清、湿地彰显、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展现东营‘河海湖湿地城’的独特风貌。”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在调研水资源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指出。今年11月30日,《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也已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将于2019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实施湿地进城工程,打造“黄河水城”。通过综合治理广利河,构建“九横十纵”的城市主干水系和环城水系,把城区河流、湖泊、水库、公园贯通一体,形成城市与湿地、人与湿地和谐风貌,彰显美轮美奂的湿地意境,提升城乡建设品位,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东营市保护湿地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从官方层面,成立了“黄河口湿地博物馆”“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建立完善了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世界湿地日”“中国湿地文化节”“黄河口国际观鸟节”“爱鸟周”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升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从民间层面,东营市观鸟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建立了“湿地学校”,积极开展“湿地摄影展”等活动,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学校,开展湿地保护公益宣传,调动起全社会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