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东营报道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9日上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庆祝全国第39个教师节大会召开,动员全区上下加快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东营市委副秘书长,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郭学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胜勇主持会议。开发区、综保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仙河镇、各工作机构、各所属国有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全区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
会上,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侯振忠宣读了《关于表扬2023年度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班主任及先进教育工作者的通报》,两名少先队员为教师节献词。会议表彰了区“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受表彰的先进教师代表作典型发言。
郭学峰充分肯定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成效,代表党工委、管委会向受到表彰的先进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指出,教育历来都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大计,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福祉,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一个地方来说,竞争力强不强、发展潜力大不大,不仅要看其“颜值”,更要看其“智商”。近年来,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发展上办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区内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今年又举全区之力推进了总投资16.5亿元、占地400余亩的北京师范大学东营实验学校建设项目,明年9月份即可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初始年级招生。依托省“强镇筑基”项目和北大青鸟基础教育研究院教学教研合作,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力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郭学峰要求,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满意的教师。一要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核心力量。要通过引进和培育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与结构,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要健全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让有能力、有担当、有创新的优秀教师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把教学质量渗透和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之中,体现在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引领教育质量向优质高位发展,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要持续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补上发展短板,守住教育公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当前北师大东营实验学校建设项目正在抢抓当前施工黄金期,科学合理调配施工力量,紧扣时间节点快速推进,目前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桩基施工已完成,预计年底可完成学校主体结构及配套施工,明年7月底完成竣工验收,真正把北师大东营实验学校建设成为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高效工程,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三要持续完善教育体制建设,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全区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全区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开发区各职能部门要共同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项目实施、经费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向教育事业倾斜。要深挖开发区企业多、项目多、油地融合基础好的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教育事业、参与支持教育发展,合力推动全区教育资源实现整合升级。
郭学峰强调,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未来的生产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像抓经济项目那样抓教育项目建设、抓教育质量提升,用今天的教育投入塑造明天的竞争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主责主业意识,尊重教育规律,深入学习钻研,加强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多听听教师的意见、专家的建议、社会的声音,既要搞好长远发展谋划,也要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懂教育、善管理、优服务。其他各相关部门也要关心支持教育、热情服务教育、全力推动教育,为教育事业发展排忧解难、添砖加瓦。要扛稳安全责任,严格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坚持“属地管好校园外的事,学校管好校园内的事”,强化校园矛盾隐患排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抓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食品安全、消防安保等方面的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
朱胜勇在主持时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将思想统一到开发区“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上来。要完善教育配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功能场所、功能区域布局,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和文化品位,全力打造高品质校园和教学环境。要有效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建强队伍、配齐师资,做好学校后续项目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各界更加自觉地尊师重教、助学兴教,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