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口镇大宋村:鸿丰合作社瞄准“三点”占市场 日前,史口镇大宋村鸿丰合作社的百余栋高温蔬菜大棚里硕果累累,菜农们正在兴高采烈地收获新鲜的蔬菜。种了二十多年蔬菜的老菜农崔建文兴奋地说:“种了一辈子菜,数现在最过瘾了。”“过瘾”一词的背后是合作社成立一年来带给社员最大的感受。 占领“品牌”市场,蔬菜卖得俏。为带领群众“抱团”闯市场,大宋村党支部书记张立林牵头成立了鸿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寿光聘请了技术员常年在村里“坐诊”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同时,合作社还通过免费为社员们订阅科技报纸、建立网上学习教室、聘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提高菜农的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合作社通过科技引路+典型带动的方式使百余户社员实现了从普通蔬菜种植到无公害蔬菜种植的飞跃。为打响“大宋鸿丰”无公害蔬菜品牌,该村合作社实施蔬菜统一包装销售战略,大部分蔬菜通过“农超对接”模式,直接卖到了城里超市。“摘着吃就行,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果’哟!”菜农刘相文指着自家刚刚熟透的西红柿热情地邀请笔者品尝。说到种植无公害蔬菜带来的收益,刘相文一脸幸福:“价格高、卖得好,收入翻一倍不成问题!” 瞄准“特色”市场,蔬菜价更高。种啥能赚钱,一直是困扰菜农的大问题。鸿丰合作社成立了“智囊团”,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战略,通过进超市看、上网络查、找专家问等方式为社员解决了这个难题。张立林介绍:“前些日子,棚里的西红柿、美国西芹等很抢手,入冬以来,合作社专挑市场上少见的特色菜比如奶油白菜、金皮西葫芦等来种植,技术含量是高一些,可价格更高,卖得也俏。”今年以来,该合作社通过打“特色牌”,引导社员由过去传统种植两三种蔬菜增加到了种植蔬菜品种近30个,社员每户增收均达3000元以上。菜农刘建堂说:“以前俺种菜可没动过这么多脑筋,都是往年种啥今年还种啥。现在不同了,有合作社为大伙儿操心,一改原来的种植模式,让种菜收入没了淡季,季季都有好收成、高收入。” 看好“错季”市场,蔬菜更畅销。“我家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靠合作社帮助巧算‘时差帐’,上半年收入6多万!” 菜农崔建国高兴地说。大宋村菜农在鸿丰蔬菜合作社的带领下,根据市场巧算种植时机、收获上市日期,算出了增收帐。既要争个“早”字,又要把握“晚”字,是该合作社的增收经之一。每个季节,合作社都把握蔬菜的育苗种植时机,确保合作社的蔬菜能够在新鲜蔬菜上市的空档时期推向市场,弥补市场空缺的同时获得高价位。“别人家的西红柿、黄瓜大批上市的时节,俺村合作社的菜还都没成熟呢!在蔬菜大批量上市前,俺村的菜抢的是‘早’字,已经卖得差不多啦,而后,俺村的菜占的是‘晚’ 字,市场上少了,价就高了呀!”老菜农刘臣书讲起通过合作社学到的增收经时颇有感触。(刘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