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东营8月14日讯(记者 王青青 通讯员 张学荣 荆向华 周生鑫)8月14日,记者在山东北玻玻璃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成的86400平方米大型车间看到,企业员工正在安装调试节能玻璃深加工生产线设备,据公司董事长毕乃军介绍一期项目将于10月份投产运营。河口经济开发区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按照市委“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体要求,抢抓黄蓝国家战略机遇,明确“创新创业、集约集聚、高端高效”的发展定位,围绕高效生态做文章,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多措并举,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地,把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和谐新区。
实施“三大工程”,优化优势产业结构。河口经济开发区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培植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精品名牌工程,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配套项目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优势企业,增强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海鑫石油装备、金开实业集团等企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石油装备制造、服务、研发等配套生产项目,延伸石油装备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发展方向,坚持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原则,引导汇海医药、常青树化工、天正化工、旭业新材料、安诺其纺织材料等5家精细化工企业,加大技改、科研和环保设施投入,在安诺其纺织材料、汇海医药成功上市的基础上,加大对旭业新材料、天正化工、常青树化工的上市辅导,鼓励5家精细化工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稳步推进精细化工产业高效生态发展;鼓励澳纳纺织、天信纺织、渤海纺织、三镇服饰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技术的纺织产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鼓励海螺节能型材、栋明铝业、鹏达非金属材料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将新型节能型材产业打造成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河口经济开发区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汇海医药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市级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2处产学研结合基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引导海鑫石油装备、海蓝德管具、精诚钢管、金舜钢管、兴和管业等钢管生产骨干企业抱团发展,形成钢管生产骨干企业群体,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引进钢管研发中心,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对鹏达非金属、渤海电机、旭日节能设备、海胜德大固控设备等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通过鼓励银企结合、融资担保等手段,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难题,促使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发展商贸物流项目,开辟新的高速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为出口贸易提供强大支持;依托企业服务直通车平台,积极推进经侦联动综治中心建设,整合资源、服务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及协调合作,提升企业服务平台支撑。
招大引强选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河口经济开发区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的原则,积极“走出去”,灵活运用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媒介招商等方式,整合招商资源,拓宽招商渠道,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明确责任分工,靠上推进服务。对现有项目都确定一名科级干部跟踪联系,对重点项目成立专门推进服务小组,列出时间进度表,倒排工期,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推进,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列出重点项目单子,分类组织推进,积极解决企业在投资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领导干部挂靠项目、派驻企业代办员的方式,洽谈推进力争项目尽快投资建设;积极推进计划投资15亿元的山东北玻节能玻璃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2.9亿元的东营环海塑业有限公司塑料管道及管件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5.4亿元的山东鑫渤新材料有限公司15万吨/年耐蚀热交换器及高铁接触线用铜合金材料项目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
目前,河口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综合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农产轻工产业园和仓储物流园等5大园区,园区入驻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