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巧打科技牌啃下低渗透油藏硬骨头

2014-06-04 15:1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胜利油田 水平井 丛式井组 水驱开发
[提要]>>初见成效  2014年4月11日,“山东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财政部专家组中期检查。

  胜利油田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大众网东营6月4日讯 从“难动用”到“可动用”,一字之差反映出了科技创新的无限魅力。面对低渗透油藏这种令人“头痛”的油藏类型,胜利油田地质科研人员强化科技攻关,以东营凹陷为资源阵地,全力打造“山东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逐步实现了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初步打造了胜利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的典范。
  有“米”难获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是我国东部断陷盆地中油气最为富集、剩余资源总量和丰度最大的凹陷之一。截至2010年底,东营凹陷已累计探明低渗透油藏储量6.42亿吨,占整个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储量的63.6%,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战场。
  彼时,胜利低渗透油藏虽已动用储量4.41亿吨,但其采收率仅为18.3%。“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有效开发难度大。”地质科研人员表示,这种开发上的尴尬主要体现在,井网与裂缝及地应力方向的适配性差,井网井距与平面非均质性的适配性差,纵向层系划分粗使低渗层驱替效果差,注水压力高导致注不进采不出矛盾突出等方面。
  而未动用的2.01亿吨低渗储量主要以特(超)低渗透油藏为主,由于这类油藏具有“深”、“细”、“薄”、“贫”、“散”等特点,弹性开发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常规注水困难,开发难度更大。
  “虽然开发难度大,但通过室内试验,理论上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采收率仍可达到23.9%到28.7%,提高采收率潜力在10个百分点左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地质院低渗透油田开发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任允鹏满怀自信。
  而这个变“米”为“饭”的过程,便是科研人员艰辛探索、奋力攻关的过程。
    出具“良方”
  2011年,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投入力度,在油气、煤炭、金属等七个矿产资源领域建设第一批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对于当时正在苦苦攻关胜利低渗透油藏开发难题的科研人员来讲,如同股市低迷中的一大利好。
  就在这一年,地质科研人员以《纯17-1块低渗透油藏井网适配乳液表活剂驱提高采收率》、《樊142块沙三下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注水开发》、《樊154块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弹性开发》等三个重点项目为依托,成功申报了《山东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为全国首批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
  历经三年,地质科研人员围绕示范基地建设目标,攻关了致密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开发渗流机理,深化了泄油半径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建立了“缝面建驱”排距计算公式,研发了具有调驱与洗油双重功效的乳液——表面活性剂(E-S)驱油体系,取得了长井段多级压裂水平井开发、仿水平井注水开发、井网适配乳液表活剂驱提高采收率等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提高了低渗透油藏的动用率和采收率。
  项目自主研发的分段压裂完井工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应用于樊154-平3井裸眼10段压裂完井试验,目前已获专利1项,正申请专利4项。
  “绿色环保、和谐共建是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要求。”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科研人员攻关形成了“四位一体”优化布站、丛式井组和“井工厂”等3类地面优化简化建设模式,先后完成了樊154块、盐22块“井工厂”施工模式的论证,缩短作业施工周期,减少土地占用,其自主研发的液气混抽泵,实现从“防气”向“用气”转变,达到了既定工作目标。
  不仅如此,项目组还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起示范基地领导和管理运行小组,建立了项目运行例会制度和网络平台,推进了示范基地建设的科学运行,为实现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开出了一剂良方。

  初见成效
  2014年4月11日,“山东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财政部专家组中期检查。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阶段研究工作扎实可靠,生产指标、环保指标、资金运行良好,成绩斐然,为下步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截至2013年底,山东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累计增加盘活低渗透油藏资源1.6亿多吨,新建产能149.3万吨,超额完成阶段目标。
  据悉,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期5年,项目规划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增加和盘活低渗透油藏资源2.2亿吨以上,一类储量采收率达到20%以上,低渗透油藏开采和综合利用规模年产油量达到270万吨,并以此为带动,将胜利油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油田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乃至中石化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公司提供有力支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