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红柳一样扎根新疆戈壁——记黄河钻井东安区域协调部巴州德仕劳务输出人员

2017-07-17 14:16: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袁东营

  红柳,在维吾尔语中称为“玉勒昆”,无论是胜利油区的盐碱滩,还是新疆巴州的戈壁滩,它都将根深深的扎入大地,忍受着干旱和盐碱,适应着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黄河钻井东安区域协调部巴州德仕劳务输出的41名员工,就像这红柳一样,扎根新疆戈壁,适应着从钻井工人到作业工人、从国企员工到劳务输出人员的转变。

  5月13日,30名自愿报名的劳务输出员工,响应东安区域协调部的号召,从东营启程历时70多小时,跋涉近4000公里,于15日到达新疆轮台县巴州德仕基地。16日起开始对巴州德仕放置一年的设备进行配套工作。30名员工尽心尽责,努力克服水土不服、40多度高温酷暑、沙尘暴等诸多不利因素,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在设备配套过程中,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仅改造、加工各种设备和电路等节就约资金近7万余元。

  后续又有11名员工来到巴州德仕,被分散派往小修3队和大修1队。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诸多困难时,所有劳务输出员工团结一心,集思广益,积极稳妥与甲方沟通,协调处理好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从去年十月份我们就开始劳务输出,今年又来到新疆,尽管家里也有很多事,老人身体也不太好,孩子上高中需要人,但是油田大环境就是这个样,必须走出来。我们也服从领导的安排来到新疆干作

  业,虽然是跨行业,但我们决心尽快学习作业工作流程,用最短的时间掌握相关知识。我作为一名作业队的副队长,应该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带领大家尽快的安装,尽快的配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把这口井拿下来”。为了这次劳务输出,东安区域协调部巴州德仕小修4队副队长王振华义无反顾的放下家里的种种困难,还特意带了一身橘黄色的老工衣,因为上面绣着四个字“黄河钻井”。

  面对全新的工作,大家谦虚学,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踏实干,保质保量的完成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在近期巴州德仕举行的技术岗位练兵中,小修4队的汪保军、宋强取得了前两名的好成绩,为黄河钻井赢得了荣誉。

  “从钻井到作业,这是一场跨越几千公里的劳务输出。虽然是劳务输出,但是我们不管在哪里,都永远牢记自己是一名黄河钻井工人,永远牢记我们的钻头精神,事事争第一,站排头。”作为本次技能岗位练兵的第一名,汪保军用自己的优异成绩赢得了巴州德仕老员工的肯定。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取得了前两名,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和巴州德仕这些老作业工同台竞技,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觉得很自豪,也坚定了我们从此以后的信心和决心。”树立信心,战胜自我,虽然宋强因为闹肚子连续几天不敢碰荤腥,饿了只能干啃几口饼,但艰苦的环境和身体的不适反而使他更加坚强,笑对一切困难。

  作为黄河钻井东安区域协调部巴州德仕作业小修4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的刘春国,先后干过钻井队队长、设安队队长、外修队队长、

  天元测绘河北秦皇岛组组长,这已经是他的第二次劳务输出。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庞,使他无论干任何工作都透露着钻井工人顶天立地、吃苦耐劳的精气神。

  “去年到河北秦皇岛土地确权,整个也是两个多月的时间,一行六人在秦皇岛,确确实实也是对劳务输出付出了很多。今年服从协调部的安排,来到新疆从事井下修井作业,也是跨行业。我们来到新疆,这里的气候特别炎热,小修4队的所有职工克服了种种困难。在炎热的天气下,按照甲方巴州德仕的要求,将近配套了一个半月。6月30号整个设备出库,现在正在设备安装当中,等待西北局设备验收。”在新疆的炎炎烈日下,刘春国的身材显得更加魁梧,脸庞也晒得更加黝黑,一路走来,脚步却更加坚定、沉稳。

  虽然刘春国已经53岁,但作为小修4队的党支部书记兼队长,不管工作如何变动、环境怎么改变,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他都时刻告诫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员就必须用实际行动做表率,需要我去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岗位,时时刻刻传递着自己的“正能量”。

  “虽然来到新疆我年龄算最大,今年53岁了。但无论干什么工作,作为我来讲,我自身首先要率先垂范,工作方面给其他的职工起一个表率作用。”刘春国的母亲做白内障手术,老伴腿脚不好,第二个小孙女刚刚诞生,所有这些,刘春国都深深的埋在心底,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