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卢天昊 通讯员 胜宣 王林涛 东营报道
今年,罗176区块预计上报探明储量超过500万吨,合并罗68区块已经探明的505万吨储量,罗家沙四下亚段探明千万吨级规模储量。
罗家沙四下亚段发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储层以红色的泥岩夹灰色的砂岩为主,整体呈现红色,业内一般称其为红层。因为勘探开发效果不理想,一度被称为“勘探禁区”。
历经30多年的沉寂,2019年,技术人员运用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解读红层后,于当年成功试油罗176井,初期自喷日产油20吨。时至今日,经过5年的思想再转变、认识再突破、技术再创新,罗家红层从贫瘠变“良田”。
机制突破实现建产再提速
近年来,受资源品位下降、老区开发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河口厂的增储上产形势不容乐观。
一个区块从发现到开发动用,需经历勘探发现、区带评价、开发准备、产能建设等多个阶段。一口探井平均钻井试油周期3个月,投资2600万元。常规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当前的增储上产。
“罗家红层属于岩性——构造油藏,为多期断层相互切割形成的断块,由单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作为保障,构造认识较为清晰,这为打破常规开发机制提供了条件。”地质研究所勘探科主任师聂聪说。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河口厂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用滚动评价井代替探井,并轨完成储量规模、断块情况、丰度情况、油藏类型等资料确认工作。“一口评价井的钻井试油周期平均1个月,投资1300万元左右,一体化运行打破常规建产流程,不仅效果有保证,还实现提速降本。”地质研究所未动用储量开发科主任医师刘国宁说。
截至目前,罗家红层3口探井全部转为评价井,且另外部署滚动评价井9口,勘探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建产时间缩短了60%。
理论突破实现储层再认识
2020年6月,在罗家红层部署的罗176-1井试采成功,初期自喷日产油20.4吨。该井的成功得益于对罗家红层储层的精细精准刻画。
地质研究所技术人员汪磊介绍说:“滚动开发之前,都要对相应的储层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会通过新井钻遇情况、反演储层预测,以及开展声波、伽马、岩性、电性等统计关系分析,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也就是说,对储层认识得越清楚,打井成功率自然就会越高。”
“原来我们也遭遇过‘滑铁卢’,高成功率也是从失败的经历中积累而来。”汪磊说。他们原来一直以为罗家红层是南北向展布的扇三角洲相,而通过多口井的深入刻画发现,红层属于南西北东方向的陆上河流相,油藏埋深2900米。
认清储层再布井,无异于精准导航,从哪打井、打多深一清二楚。截至8月底,河口厂在罗家红层打了65口新井,62口见油,成功率95.3%。
技术突破实现难题再攻关
从贫瘠红层到上产“良田”,罗家红层走过了艰难的30多年。
技术人员给罗家红层做了个“体检”,埋藏深、储层薄、物性差、高压异常、含硫化氢、油性偏稠、断块破碎、井间差异大、块间不同层等,这些地质特征对开发工作而言,都算不上利好。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单个砂体薄、低阻油层测井难识别、高压水层易水侵、自喷短能力下降快、出砂井占比高等5大类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技术人员搞清了6个小层的砂体展布和孔渗分布情况,利用物探技术预测了主力小层厚度,建立了区块油水层电性标准,优化了完井原则,配套了压驱压裂等措施,对罗家红层进行了专科诊断和全科会诊。
罗176-斜2井是让技术人员记忆犹新的一口井。当时这口井钻至膏岩层以下182米后,发生严重的水侵现象,也就是说打到了高压水层,仅处理这个问题就花了半个月。后来,通过优化完钻原则,当钻至膏岩层150米时完钻,重点井到目的层后及时上井落实岩性及全烃显示情况,保障既打够油层,又不钻到高压水层。在这以后,所有产能井均没有发生水侵等复杂事故。
目前,在涉及罗家红层的罗176和罗68区块,已经先后编制产能方案3期,部署71口产能井,新建产能超过12万吨。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