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卢天昊 通讯员 胜宣 贾超 东营报道
“根据公司能耗与碳排放公示预警的考核办法,咱们能得到四万余元的奖励。”9月16日,在东胜公司河口采油管理区的生产晨会上,项目部副经理黄雷向大家传达了这个喜讯。
据了解,该管理区不仅油藏类型多,生产工艺复杂,而且油稠易结蜡,必须对井口进行电加热才能正常生产,这种模式每年的耗电量高达848万千瓦时,占管理区年总耗电量的38.3%,是管理区用电结构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如何合理优化电加热工作方式,降低电加热耗电量的同时又能确保安全生产,是管理区积弊已久的一项难题。
随着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和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逐步提升,该管理区通过对电加热井的摸排,结合自身设备现状和需求,深入分析梳理油井工况,提出了信息化改造中频电加热设备,并根据温度自动调参的新型生产方式。
他们将井口温压一体化变送器接入控制器,对控制器现有程序进行编制增加,实现对中频电加热设备参数的采集及远传,率先实现了对电加热控制柜的远程启停功能。同时,他们将所有采集信号与PCS(生产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供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调用。注采管控岗通过RTU(远程数据终端)软件对中频电加热设备进行温度阈值设置,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进行一井一设,井口温度一旦超出合理区间范围,变频器将自动调节功率,从而达到节电降耗的目的。
在“安全、高效、低投入”的理念指导下,该管理区依靠自身的信息化运维队伍,对温度传感器、井口、控制柜等系统实施对应改造,进行了模块设计、功率估算、设备调试、现场安装和后期监控等工作。目前,管理区累计改造中频电加热设备9井次,还将继续对另外20口老旧控制柜的油井进行升级改造。
新改造的设备投产后,PCS系统基于运行的实时数据,会自动计算电力消耗,生成每台设备的运行班报表及电力消耗月报表。哪口油井电量超标,哪台设备功率过高,生产指挥中心都能一目了然。位于沾5区块的沾181井高凝含蜡凝固点14℃,含蜡量13%,电加热常年处于满负荷运行,是管理区多年来束手无策的“电老虎”之一。经过安装温感探头进行电加热改造后,该井的每月耗电量由历史峰值的近4万千瓦时降到目前的6千千瓦时,3月同比2月累计节约电量2.25万千瓦时,节约电费1.58万元,节能效果显著。
八月份,河口采油管理区总用电量为150.35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减少23.8万千瓦时,综合吨油单耗降低到90千瓦时。据统计,仅依靠调节电加热功率就节省7万千瓦时。管理区信息化改造电加热整体计划完成后,预计将每年节省电费200万元。
“当电加热由人工调整变为自动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电费的节省,人工巡检频次也随之大幅减少,同时伴随着温度带来的油井工况等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避免了躺井、卡井事故的发生,大大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黄雷打了一个形象比喻,电加热改造后就像进入了空调的“自动模式”,温度自动控制在舒适区间,省电又省心。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