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东潘村的“不解之缘”

2013-07-18 18:00:00    作者:张学志   来源:东营干部下派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不解之缘 两委 瓜果 农业村 万宝囊
[提要]我以这项活动为契机,从强班子、带队伍、促规范、抓创新入手,不断夯实东潘村党建基础,推动党建工作上水平。东潘村群众历来有瓜果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习惯,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户为单位种、养、销,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

  2012年4月2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东潘村驻村两年之后的我,又被上级任命为东潘村“第一书记”。接到通知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不安,高兴的是可以继续为东潘村这方百姓服务,不安的是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位于黄河岸边的东潘村,共有138户、446人,耕地面积670亩。驻村以来,我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村庄长远发展入手,为东潘村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帮生产、促发展、维稳定等工作重点,将帮扶工作拓展延伸到村“两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两年来,我和东潘村“两委”干部一起团结协作,并肩作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东潘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夯实党建强基础

  “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我想,东潘村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等问题,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作支撑。到村任职时,正值各级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以这项活动为契机,从强班子、带队伍、促规范、抓创新入手,不断夯实东潘村党建基础,推动党建工作上水平。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要想真正提升党建水平,必须先从干部抓起。于是,我就经常带领村“两委”干部走田间,访农户,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使村干部树立了时时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意识,不断激发他们“为民、爱民、助民”的工作热情。我还结合村内实际,强化组织制度建设,建立组织生活登记制度,规范组织生活程序,完善村务公开制度。看到村里的档案管理不规范,我便买来了档案橱、档案盒等办公用品,白天没时间,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对各种资料、文件等进行梳理、汇总、归档,为东潘村整理规范了党建档案。工作之余,我还注重对村内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到村后,我发现村里有个叫潘岩卫的小伙子非常出色,经打听,是东潘村的入党积极分子。于是,在工作之余,经常与他沟通交流,了解小伙子的思想动态,向他传授政治理论、种植技术等知识和生活经验,不断提高他的综合素质。2010年11月,潘岩卫被党组织吸收进东潘村党员队伍中,为东潘村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让基层党建工作上水平,创新是关键。”基于这种认识,我结合村内实际,于2011年在东潘村率先实施了“3+1”明星支部书记培养工程。把东潘村党支部书记潘如金作为明星支部书记培养对象。在一名企业负责人、一名县直部门负责人和一名街道机关干部共同帮助下,潘如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境界显著提升,思路更加清晰,带领群众致富的干劲也更足了,成为全街道村党支部书记学习的榜样。

凝心聚力惠民生

  “只有我把自己当东潘人,东潘群众才能把我当自己人。”这是我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来到东潘村后,我就把自己当成了东潘人,真正伏下身子,脚踏实地地在东潘扎了根。

  在我的包里有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我将这本日记当作村里的“万宝囊”。村里的大事小事,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只要是我知道的,全都记在了那个“小本本”上。平时,我把“小本本”当课外书看,时间久了,村情民意便都熟记于心了。潘锡斌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今年春节过后,他的妻子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并做了手术,巨额的医药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得知情况后,便经常到潘锡斌家走访,给他送去慰问金及生活用品,还经常到他家的果园里传授林果种植技术,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潘锡斌逢人便说:“学志很贴心,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感谢党培养了一个这么好的干部!”

  开党员会时,我时常告诫村里的党员:“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我们一定要把心思放到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来,要做群众创业的领路人。”驻村以来,我将工作重心放在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村庄发展上,对村庄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在凤凰城街道率先走出了一条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2010年,我和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60万元,建起了凤凰城街道第一个农村社区——东潘社区。同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了高标准农家书屋、社区警务室、卫生室等便民服务平台,为大田、东孙等周边8个村近5000名群众提供了便利的文化、娱乐、医疗、科技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今年年初,按照上级创建生态文明乡村要求,结合村内实际,对村内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先后投入机械10个班次,人工120个,对村内的“三堆”进行了清理;在村内安放了垃圾桶,对乱扔乱倒现象进行了治理;对村内主干道及房屋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并在村内显眼位置张贴了文明宣传画、悬挂了宣传横幅,村民文明意识明显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好地改善。

  我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制约东潘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村内基础设施薄弱。东潘村内原先有柏油路1981米,但由于年久失修,有些路面已严重损坏,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一切,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和村“两委”干部到上级部门协调,终于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170万元,在村内铺设了长2500米的高标准环村柏油路。同时,还对养殖园区路、排涝沟渠进行整修,在果园内打了4口防旱井,实施了农村抗旱工程,将水送到了群众的田间、地头。现在,东潘村的群众出门走上柏油路、庄稼旱了能浇上水,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发展的“心劲”也更加充足。

发展产业壮实力

  “如何让东潘人民更加富裕起来”是我常常思索的问题。来东潘之前,东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经过两年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东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3000元。这两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产业的迅速崛起,是一方群众的共同富裕。

  东潘村群众历来有瓜果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习惯,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户为单位种、养、销,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到村后,我对东潘村的地理位置、土地资源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发现东潘村具备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潜力。于是,就和村“两委”商议,决定立足村庄土地资源丰富和种植经验优势,推动瓜果种植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说了算,定了干”,但瓜果种植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群众普遍存在诸如市场、价格等方面的顾虑,存在观望情绪。为消除群众的顾虑,我依托村内现有资源帮助村里成立了东潘农民林果专业合作社,并与东营胜大超市签订了购销协议,实现了“农超对接”。销路不愁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当年,东潘村的苹果、西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400、130亩,户均增收2000余元。良好的经济效益让果农们尝到了甜头,我又借机乘势而上,积极拓宽产业链条,形成了集良种引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东潘村从一个普通农业村一下子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瓜果种植专业村。如今“东潘苹果、东潘西瓜”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拳头产品。

  瓜果起来了,我又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促进东潘村整个农业产业发展上来。2011年12月份,我带领东潘村“两委”成员、群众代表和种植大户30余人到烟台栖霞等地学习苹果栽培、管理、储存等先进技术,提高了东潘村果农的种植水平。今年,我结合村内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一是以村西南现有鱼池为基础,鼓励村民引进附加值高的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单元养殖效益。二是依托村南土地优势,规划建设瓜果批发市场,将瓜果产业链做大做强。三是积极顺应全市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大局,依托瓜果种植基地建立苹果、西瓜采摘园,大力发掘本村旅游资源,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我和东潘村“两委”干部以及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东潘村厚积薄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东潘村先后获得了“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模范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先进村老工委”、“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我为东潘村这几年的变化而感到欣慰,为东潘村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我会继续扎根东潘,奉献东潘,为推动东潘经济的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曹守华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