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记者 李欣 东营报道
11月1日,东营市召开“增进民生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月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主任陈晓堂,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郭东波,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聂仁强共同为大家介绍东营市生态环境领域增进民生福祉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工作方针,努力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生态产品,享受更多“蓝天白云、碧水净土”上下功夫、做文章。
着眼优生态,让环境质量更佳。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保蓝天上,更加注重协同防治,目标上坚持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协同,方向上坚持减排和管理协同,治理上坚持工业源、移动源、社会源协同,综合利用人工巡查、走航监测、在线监测等手段,严格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今年1-9月份,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5,同比改善2%;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1%;优良天数累计达到177天,同比增加20天,“东营蓝”已经成为东营市民的生活标配。在保碧水上,更加注重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统筹施策,坚持上下游齐抓、左右岸共管,实施20项年度治水工程,夯实水污染防治基础,严防严控各类非法入河排污问题,确保河流长治久清。今年以来,国控优良水体比例为33.3%,全国排名较上半年前进13个位次;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夏季航次近岸海域水体优良面积达到89.9%。在保净土上,更加注重全链条闭环管理,抓源头、控过程、严末端,更新发布9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4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积极创建“无废城市”,打造“无废细胞”185个,全面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能。
盯紧小信访,让群众操心更少。坚持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信访,作为推动环境质量大提升的关键抓手。在具体工作中,建立了7x24小时环境信访办理机制,做到全时段、全天候、全年度高效率接访。今年前三个季度,市生态环境局共受理办理各类环境信访事项2585件,现已全部按期办结并反馈,确保了件件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开展环境信访事项“回头看”专项行动,详细梳理了2023年以来全市受理办理的环境信访事项,查找反映强烈或者重复举报的突出问题136项,全面开展覆盖核查,确保问题不反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异味问题,带队深入重点区域开展专题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雷霆行动、“利剑”行动等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并常态化开展污染源“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今年已累计抽查企业1572家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涉异味信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4.3%。
聚焦大战略,让发展底色更绿。坚决扛牢政治使命,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好生态环境部门作用,提高绿色发展成色。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行动、清废行动,严查严改各类涉黄河环境问题隐患,全力保障黄河水质。继2022年实现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好于黄河入鲁断面后,2023年改善幅度已达到4.7%,实现了黄河入海水质稳定好于黄河入鲁水质。全市2540家企业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累计抽查检查企业241家次。围绕涉危废企业、涉放射源单位、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累计排查环境隐患233个,整改完成227个,确保不留死角、万无一失。全力支持各级各部门争创生态示范单位,利津县、垦利区先后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全市6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黄河(东营段)成功入选省级第一批美丽河湖,黄河入海口湾区在入选省级美丽海湾基础上正在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
服务众企业,让营商环境更好。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做好助企惠企服务,支持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环评服务保障,做到重点项目提前介入、精准对接、服务到位。积极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审批效能,今年已累计完成项目审批474个。持续简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环评,河口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省第二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试点名单。全面推行差异化执法,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分类监管,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既确保了企业严格守法,又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前三个季度,市生态环境局已累计帮扶检查企业678次,解决问题1668个;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93起,移交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起,涉刑案件3起。广泛开展送法入企、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等活动,为企业提供环保法律支持,听取企业、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见建议,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不断开创生态环保工作新局面,答好为民办实事的满意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