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主线 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5-04-22 18:0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欣

  大众网记者 唐梦琳 李欣 东营报道

  4月22日,东营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召开。东营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许建仁,东营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宋小朋,市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梅雪芳,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田开封,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栾爱民,东营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温书坤,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支队长李建国以及市委宣传部出版与版权管理科科长刘国松共同通报东营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会上,宋小朋介绍了东营市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情况。近年来,东营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主线,全方位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力度和服务水平,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2022年8月,东营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2024年1月,东营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是山东省入选的2个地市之一,标志着东营市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强市建设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市政府对标试点、示范城市创建要求,先后印发《东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5年)》《东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2024—2026年)》,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东营市财政局、东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东营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进行重点支持,13条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知识产权“硬核措施”落地。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连续三年印发年度强市建设推进计划,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同步推进东营区、广饶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建设、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园区建设,构建起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区)、强园立体化创建矩阵。截至目前,《东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2024—2026年)》设置的12个预期性量化指标,5个指标已经提前完成。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持续增强。建立并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领军企业发明专利创造质量。2022年,市政府设立东营市高价值专利评审,对优质高价值专利项目给予扶持,三年来共评选高价值专利108项,专利产品产值累计增加707.04亿元。建立高价值发明专利梯次培育机制,每年确定2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单位,引导市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培育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逐渐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2022年到2024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从1846件提升至2004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24.8%;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比重从42.8%提高到53.9%;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1209件,同比增长2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近三年新增商标注册13048件。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三年共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8家,获得中国专利奖6项。

  知识产权运用成效更加显著。推动专利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建立“专利包”服务机制,推动企业备案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建设专利开放许可(东营)分平台,近三年,发布“沉睡专利”开放许可项目302项,转让许可专利7736件次,交易额55.7亿元。2024年,全市专利转让许可备案达到2279件次,其中高校专利转让许可备案178件次,同比增长117%,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区、高新区,持续开展“入园惠企”活动,搭建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多方交流合作平台,近三年,全市质押融资数量累计达789笔、融资金额55.4亿元,连续三年持续正向增长,抽样统计107家融资企业,新增专利申请1295项、授权专利1001项,新增就业991人,专利产品新增产值53亿元,新增税收3.2亿元,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授信额度最高达2000万元。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更加突出。东营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省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两个“国家级、省级试点”。2023年,东营市获批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调查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评议连续三年位列全省优秀和A等。拓宽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合作面,引入“人民调解+行政裁决/司法确认/仲裁确认”等纠纷化解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工作机制,进一步顺畅部门间衔接程序,促进案件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50%。拓宽专利行政裁决保护面,在全省率先建立专利行政裁决技术调查官制度,聘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领域38名专业人员作为技术调查官参与复杂疑难知识产权案件办理,有效提高裁决质效。拓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覆盖面,建设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东营分中心,在美国、日本等5个国家设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站,发布商标抢注预警信息、提供专利布局咨询等服务80余次,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更加优质。拓宽知识产权服务范畴,优化高质量服务供给,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依托东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着力构建“专利导航—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专利平均授权周期相比普通渠道缩短90%以上。加强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机构建设,高标准完成TISC机构建设要求,并顺利通过验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3年共计选派知识产权特派员100余人次,为全市300余家企业提供组合式服务,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供需对接,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知识产权数据开放共享。紧跟东营产业发展新趋势,建设并上线“十大重点产业专利数据库”。发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势,优化智能数据服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知识产权信息统计分析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广泛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活动,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培训企业、服务机构、高校师生等共计30000余人次,东营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连续7年获全国“优秀分站”荣誉称号。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在助力科技创新上再提速。组织开展高价值专利评审,建立高价值专利储备库;实施高价值专利梯度培育工程,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单位评选,培育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或专利组合;加大对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的规制力度,着力推动专利申请质量源头治理,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产出质量明显提升。在赋能经济发展上再升级。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进石油开采加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促进专利转让许可;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专利对接服务,促进供需双方交流合作;推进优势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重点领域专利池建设,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和银企对接活动,多途径解决企业专利产业化资金需求。在强化协同保护上再发力。加强行政裁决规范建设、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保护,有针对性地发布重点国家、地区法律政策等信息;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司法、行政、仲裁等部门协同合作,完善维权援助工作流程等操作指引,快速处理各类纠纷案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纠纷快速处理“东营模式”。在供给公共服务上再加码。推进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推动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载体等设立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充分发挥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 TISC )等国家级资质平台对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专利预审、导航分析、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效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