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金融被忽视银行应“下沉”服务

2014-07-01 08:21:00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何广文 三农 农村商业银行 金融供给 农村信用社
[提要]微型金融是中国信贷市场的未来,大金融机构可以将分支机构“下沉”,设立专门从事小微业务的部门,可以以地方金融机构为对象提供资金批发业务。”  农村金融是一种本土化的微型金融,需要的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需要更多地利用社区信任、本土信任、村庄信任、社群信任等机制来开展金融服务。

  微型金融是中国信贷市场的未来,大金融机构可以将分支机构“下沉”,设立专门从事小微业务的部门,可以以地方金融机构为对象提供资金批发业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解决"三农"的融资难题!”从北京飞抵成都,参加“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高峰论坛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在接受金融投资报独家专家访作了如此表示。

  本报记者 杨成万

  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意义重大

  何广文说,由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有实质意义的:一个意义是,将为做大业务规模创造条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时进行了增资扩股,从而可以为做大业务规模创造条件。

  另外一个意义是,可以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个意义是,可以培育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负责,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理论上讲,由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它成为了真正的企业,那么,市场定位由其决定。”何广文说,也就是说,你可以“脱农”,但事实上,在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众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就是自己生长的土壤—农村,对“土生土长”的客户知根知底,而大银行不可能舍近求远,以高成本来占领这块市场,而这恰好给农村商业银行留下了市场空间。这就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

  “我曾经于2012年在4个省份别选择了好、中、差类型的12个县级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运作得好的农村信用社都是对"三农"金融服务做得好的农村信用社。”何广文因此认为,“三农”金融服务市场很有潜力可挖,建议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不要“这山望到那山高”,抛弃自己熟悉的市场而去开拓所谓的新市场,踏踏实实地做大做强“三农”金融服务。

  微型金融是信贷市场的未来

  “微型金融或者叫小额信贷的供给者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大银行,小银行,有小贷公司和财富管理公司,这些都是金融供给。”何广文说,在这样的金融供给情况下,在一些区域已经形成了竞争;而凡是那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地方,草根金融或者是微型金融发展得比较好。

  何广文表示,微型金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企业规模来讲,有大中小微之分,还有各级工商还有农户,这就是农村金融的现实,“微型金融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这是中国信贷市场的未来。只是现在的银行视而不见,他们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都选择了大客户而忽视了小微群体。”

  农村金融是一种本土化的微型金融,需要的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需要更多地利用社区信任、本土信任、村庄信任、社群信任等机制来开展金融服务。

  何广文说,目前所称的地方金融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县域金融,从这个角度讲,大型金融机构也可以做到地方化,他们也应该更多的关注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

  对此,何广文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大的金融机构可以将分支机构“下沉”;第二,大型银行可以设立专门从事小微业务的部门;第三,大型银行可以以地方金融机构为对象提供资金批发业务;第四,可以进行业务操作模式的创新,还可以给地方金融机构组织培训,提高服务小客户、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权”融资尚有障碍

  “现在都在强调发展农村合作社或者专业大户,以及我们所谓的新型经营主体。”何广文说,但抵押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对于农村“三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权、林权)抵押贷款问题,何广文坦言,农村“三权”融资是好事实,但目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法律上有障碍。因为我国现行的农村产权制度和现行法律,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抵押融资实践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担保法》第37条和《物权法》第184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农村房屋等作为农民生产生活必需保障,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不能抵押。”

  其次是产权转让区域受限。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农村房屋产权法律规定只能在村内交易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只能在本乡(镇)范围流转,这些制约农民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

  另外,产权转让缺乏平台,目前不少地方没有国家认可的农村产权交易所;产业抵押登记系统不健全;流动性存在问题,农村“三权”对应的实物千差万别,无法标准化。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