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命运终结 高端理财市场格局生变

2014-07-16 14:23:00    作者: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理财市场 私募股权投资 股票型基金 券商集合 类型基金
[提要]7月11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银行必须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从收益率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历史回报率近年来逐步收敛于10%-20%的收益率区间,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更有吸引力。

  银行业理财业务的刚性兑付终于画上了句号。

  7月11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银行必须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

  业内人士表示,刚性兑付的破灭势必给理财市场带来新的改变。近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提供研究支持,四川金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涛发展”)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刚性兑付打破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刚性兑付“魔咒”

  亟待破解

  实际上,进入2014年以来,打破刚性兑付不再是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呼吁,而是有了更多实质性的进展。今年4月29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谈到“为促进我国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信用风险在定价中的作用,减少道德风险,强化市场纪律约束,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

  除了银行理财市场之外,备受刚性兑付影响的信托理财也有所动静。7月8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在北京发布了逾30万字的首份行业发展报告:《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2014)》,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报告》称,困扰信托业多年的“刚性兑付”问题,已经开始显现负面作用。

  中国信托业协会《报告》指明,“刚性兑付”给行业带来三大弊端:首先,不利于信托产品投资者的成熟;第二,不利于信托公司全面尽职管理能力的提升;第三,招致对行业风险过度关注和不恰当联想。从信托业长期健康发展角度看,信托公司必须理性对待“刚性兑付”策略,对具备条件的信托项目,应该逐步解除“刚性兑付”的魔咒,即便这样会导致短期阵痛。

  中央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祥轶此前曾指出,“刚性兑付”一方面是无法可依的,另一方面也背离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高收益隐含高风险”这一资本市场永恒的规律。只要高收益,不想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样的机会在市场里可能有,但不可能多、更不可能持续。因此,投资者对于“刚性兑付”的错觉,必须打破,也是能够逐步打破的。

  理财市场

  或迎新一轮挑战

  今年,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曾表示,截至2014年4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理财产品品种将近5万款。另外,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份,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1.73万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规模接近3万亿元。

  记者查询获悉,信托公司在2009年的资产管理规模仅2万亿元。也就是说,不到5年的时间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翻了近6倍。业内专家认为,自2009年之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进入高速扩张期。这样的发展速度,离不开“刚性兑付”文化对于银行理财市场和信托市场资产管理规模的推动。

  然而,“高收益、零风险”的神话总有破灭的一天。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监测的数据统计,2013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共计33232款,市场占比达到了70.93%,较2012年大幅上升7.26个百分点;保证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4761款,市场占比为10.16%,市场份额较2012年减少6.7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饱受风险频发困扰的信托业在2013年之后出现了增速大幅放缓态势。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自2013年1季度以来,信托资产环比增幅一直维持在7%-8.3%之间,结束了2010年至2013年1季度平均单季增幅11.77%的高速增长,一味扩张规模的势头有所遏制。这表明,刚性兑付文化不再成为信托业高速扩张的“保护神”。

  “银行理财市场和信托市场独大的竞争格局遭遇投资者层面的深刻挑战。”7月10日,四川金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涛发展)发布一份名为《刚性兑付打破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研究报告中提到,由于理财产品风险预期改变,当前充斥在银行理财市场和信托市场的大量低风险投资者将会将资金转至风险更低的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会将资金转至收益更高的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如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高端理财市场生变

  私募投资风潮将至

  国务院5月9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亦称新“国九条”)。《意见》提出,培育私募市场,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以及发展私募投资基金。

  目前,受刚性兑付影响最大的信托市场,实际上是高端理财市场最为重要的子市场。这就意味着,刚性兑付的解除必定在我国高端理财市场引发一场“震动”。

  据了解,我国高端理财市场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市场、信托市场、券商集合理财市场、公募基金市场以及私募股权市场。其中,刚性兑付保护的理财子市场———信托市场与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庞大,而其它没有刚性兑付存在的理财子市场规模较小。在刚性兑付打破之后,这种市场格局将会出现重大调整。

  金涛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在运行的券商集合资管产品中,超过20%的产品存在亏损现象;此外,由于去年中国债券市场遭遇重挫,债券型基金的收益率处于所有类型基金的最末位;2011年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活跃度再次上升,并超越了2008-2009年的水平。

  按照目前状态来看,在刚性兑付打破之后,私募股权最有潜力承接从刚性兑付子市场逸出的对应偏好的投资者的青睐。记者注意到,2008年,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内地的资本存量增长率为161.5%,达到历史顶峰。在随后几年却步入低迷期,甚至一度出现了负增长。2013年,资本存量增长率为8.5%,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可以说,这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金涛发展在研究报告中直接点明,一旦刚性兑付打破,能够稳定供应长期资本的股权类基金便迎来了发展的良机。从收益率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历史回报率近年来逐步收敛于10%-20%的收益率区间,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更有吸引力。

  原标题:刚性兑付命运终结 高端理财市场格局生变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