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14:53:00 来源:大众网东营频道 我要评论
近期,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14年2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称,截至2014年2季度末,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总规模为12.48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随着国内信托公司对业务模式转型的探索不断加深,在资产规模飞速增长的同时,信托产品的投资方向也愈发多元化,资金运用更趋于合理,这也有效增强了信托运用和功能的灵活性,同时确保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平稳,从而吸引高端客户对信托产品的持续投资。
青睐实体经济
根据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今年2季度数据表明,工商企业、基础产业、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分别占到资金信托配置的27.36%、23.1%、12%及10.55%,而房地产仅占10.72%。信托业协会同时表示,随着今年2季度开始暴露的房地产行业风险,资金信托投向房地产领域将更为谨慎。
今年7月信托业协会首次发布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信托业总资产规模的78.27%投向实体经济领域,成为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者。数据显示,通过多种方式,信托业2013年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超过7710.41亿元,合作开展项目3950个,支持了6377家中小微企业发展,涉及科技、文化、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作为信托业中的后起之秀,方正东亚信托2013年信托资产的投向占比中,实业的占比最大,占到了近四成,为国内酒店、商业街、互联网、化工等多个行业提供了投融资支持,资金运用趋于多元化、合理化。未来公司将在巩固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使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并逐步提高各类创新型产品的比重。”方正东亚信托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系统性风险低
7月月底,有媒体表示,银监会召开内部会议中通报称,目前43家信托公司上报的风险资产约700亿元,其中高风险资产约为500亿。按照整个信托行业12.48万亿的资产规模计算,不良资产率仅为0.56%。对比银监会近日公布的今年2季度监管统计数据,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
“从信托公司这几年的风险抵御能力来看,现在信托行业净资产2700亿,每一家信托公司平均下来的净资产接近40个亿,也就是说2700亿中1%左右的不良率,达到了银行的高资本充足率的水准。因此目前信托行业的财务状况跟它的不良状况,不可能出现所谓的系统风险。”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
方正东亚信托首席风险官方灏则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信托行业可能存在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地域,规模约1.8-2万亿左右。其中以政府信用和金融机构信用作为支持的项目占比约在50%以上,这两类信用目前在国内属于比较强的信用,基本没有违约率。剩下约0.8-1万亿元业务规模属于有一定风险度、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
方灏认为,以行业目前拥有2871亿元的自有资产规模,资产保障率可以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当这类信托规模30%都损失掉,信托行业才会出现兑付危机。但是,信托公司在这些业务操作中,大多都是有充足的资产作为抵质押担保的,即便项目出现兑付风险,信托公司处置这些资产也基本能覆盖项目的本金。因此,信托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质量总体优良,安全边际高,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状况。”方灏说。
信息透明度高
根据数据,截至2014年6月末存续的12.48万亿元信托资产中,来源于普通合格投资者的投资为3.85万亿元,占比30.85%,其中个人投资者最低投资金额起点在100万元以上,实际上大都是300-500万元以上。
去年年末,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中国信托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中指出,到2015年,中国可投资资产达到6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超过190万,而其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达近60万亿元人民币。信托公司在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领域有其独特的价值定位。超过6成的高净值人群在未来将增持信托,私募股权等另类投资产品。
信托产品之所以赢得高净值人群的认可,除了其财产保护功能强,资产增值较可观、收益率高,财富传承法律保障完善等原因外,还在于其产品信息披露透明度高。
根据相关规定,信托设立前必须要发布拟设立信托的信托名称、受托人的公开资料、信托目的、信托期限、信托管理运用方式和信托风险揭示书等。
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去年底曾明确指出,信托业未来还要建立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其具有产品公示、信息披露、确权功能和交易功能。
“今年要推动建设的信托产品登记系统,主要由信托业协会主导搭建,并将信托产品规模、期限等要素进行登记,这一系统的建立相信将令信托信息更加透明,风险披露更完善。”一位资深信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