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9 08:41: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在我省以前的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涉及服务业发展中的有十几项,分布在旅游、商务等多个行业和部门。今年,经过省财政厅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跨部门整合成一个专项。
服务业专项转移支付出现变化的背景,是今年我省下大气力清理、整顿、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省级专项由243项压减到99项,压减144项。同时,我省将完善一般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力争把省对下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
专项转移支付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以至于要压减近六成?4月底,记者深入相关部门和市县进行了采访。
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受影响
“长期以来,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过散、相互重叠的问题较为突出。”据省财政厅预算处李磊介绍,2013年,我省243项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涉及五十多个部门和单位,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有专项,有的部门甚至有好几十项,不少项目还存在跨部门交叉重复的现象。
“上级专项名目繁多,比如对农业方面的专项,不少都是切碎了来分,以单个的产品、科目和品目下放。有的怎么界定、怎么登记、怎么核查,让人头疼,容易导致虚报冒领、弄虚作假。”菏泽市财政局局长周铁伦认为,部分政策制定之前缺乏深入调研,对基层实际状况了解不透。
“近些年,各级专项转移支付在整个转移支付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县区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越来越少。”菏泽市牡丹区财政局副局长徐东华介绍,去年上级对牡丹区转移支付20.1亿多元,其中专项转移支付16.8亿元,占比达83.58%。
作为兵源大市,菏泽实行了义务兵优待金和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助等两项政策。2013年,该市有8490人参军,需发放优待金7284万元,全部由市县负担;自主就业退役士兵3932人,按市县负担70%补助比例计算,地方财政负担5563万元。仅这两项,去年全市就需拿出真金白银12847万元。在该市财政局社保科科长李卫东看来,“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原则,此项支出应由上级负担。”
基层财政人士喜欢用“撒芝麻盐”来形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一“全国百强县”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有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散到全省后资金量变小,县里拿到的有限资金基本做不成什么事。但是,拿到资金又不能不做事,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半拉子工程。”更有甚者,有的专项资金经过层层申报审批到位后,原先申报的用途早已不能使用。
“‘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基层政府不能统筹发展,影响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周铁伦说,由于地方财力紧张,菏泽中小学师资力量紧缺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中又没有这项列支,有列支的设备购置费和体育场地建设费等却又不能动用救急。
李磊认为,“申报链条过长,信息不对称,势必造成决策科学性大打折扣。”另外,专项过多也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
多位专家认为,造成目前专项转移支付过于繁杂的最大因素是,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清,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由此影响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另一重要因素是,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目前,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存在不清晰、不合理和不规范等问题。
诸多“专项”变“一般”
2013年,我省省级对下总体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占比超过49%,接近一半。今年,我省下决心把这一占比降到45%左右。
“压减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势必触动部门利益。推进的顺利与否,顶层设计和推进很关键。”省财政厅预算处李磊介绍,我省多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压减取消,是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决定的。
据介绍,我省积极推动部门内部整合,无论部门原先有多少专项,这次综合性部门管理项目一律不超过5项,其他部门不超过3项。
例如,我省对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促进创业就业、职业教育等四大方面,进行了跨部门专项整合。
将8200万元投向经营性领域的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部取消,转为一般性专项转移支付。
坚决取消一批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下系统内部门的业务经费补助,如省教育厅对基层教育部门的补助专项。李磊解释说,“这些事权明显不应该是省级的。基层教育部门归口本来都是在同级,其业务经费理所应当由同级来保障。”
在资金使用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将32项、60.1亿元带有财力补助性质的专项转移支付转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将11.1亿元直接用于企业补助的资金,调整用于化解产能过剩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领域和薄弱环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转移支付,更多“酱油钱”能“买醋”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