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收割机建有停车场方便儿女行孝,设计“子母房”

2014-05-29 17:31:00    作者:宋贝贝 王光照   来源:黄三角早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收割机 行孝 房台村 大白村 子母房
[提要]像董雪峰家这样拥挤、简陋的房屋在黄河大坝沿线还有很多,董雪峰说:“我家屋子还算好的,之前翻新过,村里还有很多土屋。刘思清说,南展区建成30多年来,受国家蓄滞洪区政策制约,展区内基础设施不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与展区外有较大差距。

本报记者 宋贝贝 王光照
老屋已居住三四十年 村里七成以上是土坯房
  黄河南展区建于1971年,受国家蓄滞洪区制约,展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群众生活水平较展区外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居民大多还住在建在房台上的土坯房里,经过三四十年的变迁,不少房子已经成了危房。“与其它地区城镇化是为了开发建设不同,黄河南展区搬迁改造完全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垦利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即将建成的新社区水气暖齐全,而且还配有车库、农机大院、婚丧大厅等。
水电暖、天然气齐全 村民在家就能上网
  在垦利县胜坨镇,沿着黄河大坝向南一路走来,路东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土屋挤靠在一起,有些已经倒塌。这里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房台村”。从坝上看去,除主路稍微宽敞些,其他村间的路都很狭窄,“有的路两辆自行车并排都过不去。”大白村书记说刘思清说。26日上午,在胜坨镇大白村村民董雪峰的家中,由于老屋建在房台上,净宽只有4米,就连主屋也不足10平方米,接待客人的桌椅、装着杂物的橱柜、做面食的案板挤在一起,显得拥挤而杂乱,坐落在院子东侧的厨房更是昏暗低矮。
  像董雪峰家这样拥挤、简陋的房屋在黄河大坝沿线还有很多,董雪峰说:“我家屋子还算好的,之前翻新过,村里还有很多土屋。”大白村书记说刘思清说,大白村有七成都是土坯房,这些房子都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很多已经成了危房。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还要从“房台村”的历史说起。
  董雪峰回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黄河经常发大水,他们居住的地方在黄河附近,地势很低,经常被涝,庄稼都长不起来。而且家中都是土炕、土锅台,董雪峰说:“一下雨炕和锅台都塌了,没法生活,那时候真是让水吓怕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为确保黄河安全行水、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里实施了黄河南展宽工程,展区内群众转移到附近的房台上居住。“整整四十年了。”董雪峰介绍,房台是大家一车土一车土推出来的,比原来的地面高出5米。至1979年,工程移民完成,展宽区内的土地经淤改,最终形成了目前的黄河南展区“房台村”。
  刘思清说,南展区建成30多年来,受国家蓄滞洪区政策制约,展区内基础设施不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与展区外有较大差距。但那时推土垫的地方有限,村民的房屋都比较小,而且巷子也很窄,只能容两三个人并肩走过。
  记者了解到,为改善黄河南展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东营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黄河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黄河南展区共规划东张社区、胜利社区、辛庄社区、大张社区、宁海社区和杨庙社区6个农民集中居住社区。2013年开工建设胜坨镇胜利社区和董集镇杨庙社区。
  “一期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入住。”胜利社区承建方负责人刘开辉说。胜坨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胜利社区建设分两期实施,一期完成后,佛头、大白、小白、徐王4个村年底前就能搬入,二期计划搬迁安置吉刘、前彩、王院、吴家、卞家、梅家、林子8个村,一期竣工后再开工。据介绍,胜利社区一期开工建设75栋楼,其中55户型9栋,65户型3栋,80户型4栋,100户型4栋,120户型17栋,120户型17栋,100+55户型11栋,200户型27栋。在建设前,各搬迁的村进行了统计,看村民需要怎样的户型。
  佛头村李德华今年70岁了,他和老伴在老屋里住了30多年,“已经成了危房,就是不搬迁我也住不下去了。”李德华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工作,小儿子也已自立门户。经过评估,家中的13间房子估价7.8万元,李德华给两个儿子一人要了一套100平方的房子,“根据拆迁政策,每人送10平方米,每人有8000元的购房补助,还有每家1000元的搬迁补助费和5000元的搬迁奖励。”李德华说,这样一算,每个儿子只需要拿10万就能住上100平米的房子。李德华说,儿子一直在外面打工,有了一些积蓄,搬迁添钱也没啥压力,“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每人每月有120元补助,儿子也经常给钱,以后就不种地了,住在儿子家享享福。”
  大白村的董雪峰一家七口,平时就老两口在家,但为了儿子、女儿逢年过节回家有地方住,就要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别墅。“儿子这些年在外面做点小生意,换别墅的钱儿子给出。”董雪峰想着新房,满脸憧憬。
  据了解,规划建设的胜利社区配套设施非常完善,采取地源深井集中供暖,集中供暖费也有一定优惠,水电暖天然气管线接入,电话、有线电视、宽带也预留接口,还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我们买家具搬进去就行了。”董雪峰说。
多项暖心举措 处处透着人情味
  农村社区与城市中的社区不同,村民“上楼”后会不会生活上不方便?怎样做才能让他们生活的更加舒适?为此,本次搬迁中,政府还贴心地推出多项暖心举措,细节中处处透着人情味儿。
  在户型设计上,政府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特点。胜利社区一期建设了9栋廉租房,都是55平方米的户型。经济困难的家庭和老人可以申请居住。另外,100+55的户型是“子母房”,“根据农村需求的特殊性,老人大多跟着儿女居住,特地设计了子母房,100平米的儿女住,55平方米的老人住,两家对门,方便儿女照顾老人。”胜利社区承建方负责人刘开晖说。
  此外,胜利社区在社区规划的细节上下了一番功夫。大白村书记说刘思清说,原来由于村里道路狭窄,家家都不敢买农用机械,“没地方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村子发展。新社区建好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对此,胜利社区初步规划了三个农机大院,收割机等大型农用机械都可以放在这里。考虑到有些车辆比家庭轿车高,在建车库时特地比一般的车库高出十公分。村民都称这是“十公分的关爱”。另外,以前村里的婚丧都在村里办,胜利社区也预留出位置建设婚丧大厅,方便村民进行婚丧事宜。据了解,社区里还有社区服务中心、商业、活动广场、农贸市场等配套措施,让村民在社区中就能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待遇。

  大白村70%的房屋都是40年之久的土屋,有些已濒临坍塌,成为危房。 本报记者 宋贝贝 摄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