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2 15:38:00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通讯员 李荣新 记者 王福录 报道
本报滨州讯 一辆脚蹬三轮车、一把铁锨,76岁的张秀峰老人36年如一日,在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乡村义务修路,成为人人称道的义务“修路工”。
张秀峰所在的张木匠村有107户300多口人,耕地500多亩,生产路就有6条4000多米。40岁那年,他便萌生了义务修路的念头。只要去农田干活,不论干啥营生,张秀峰总会捎上一把铁锨,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有坑洼不平的地方,他都要停下来取土填一填、平一平,踩上那么两脚。因为自家的农田不集中,分散在村周围不同的位置,所以村周围的每米生产路他都曾修过。每年一到雨季,总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今年7月份,下了一场大雨,当晚雨停后,睡不着觉的张秀峰考虑到道路冲口多、难行走,凌晨2点就起床,拿着手电筒去垫冲口,一直干到清晨5点才把12个冲口垫完。
36年来,张秀峰光铁锨就用坏了12把。为能腾出更多时间修路,他把2.6亩农田都种上了棉花。张木匠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华说:“修路这么多年,他从没跟村里要过一分钱,都是自掏腰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