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提前试点现代学徒制 企业或成职业教育办学主体

2014-12-15 14:01:00    作者:王光营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学徒制 职业教育 学生 济南职业学院 订单培养
[提要]中德“双元制”培养就是德国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翻版,德国工商大会目前在中国已与50多家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要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夯实产教融合的发展基础。

  对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良好的操作技能是找工作的重要筹码。(资料片)

  1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职业教育将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记者了解到,我省部分院校已经开展相关工作,学徒制学生手握三证,毕业就能上岗。但现代学徒制试点仍面临不少问题,急需校企融合,让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

  文/片 本报记者 王光营 

  学徒制实验班学生,毕业后进入德资企业

  当其他同学还在努力找工作时,济南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朱峰良已经手握“三证”到德资企业上班了。

  朱峰良告诉记者,除了毕业证,他还分别获得了德国工业机械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费斯托等七家驻济德资企业的员工证书。

  “‘中德班’是为驻济德资企业订单培养的首批学生,也是现代学徒制的实验班。”在毕业典礼上,济南职业学院中德培训中心总负责人、党委书记王小平表示,学院2011年与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培养。

  据悉,学生如果想进德企工作,要进行笔试和面试,考试合格后由企业挑选,学生也要实地考察企业,双选成功后,学生将获得在校生和德资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

  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教育部副部长鲁昕12日表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落实好招生招工一体化,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和校企双主体的职责,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在我省的学徒制试点中,学校作为一元,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企业作为另一元,负责对学生进行实际职业培训。

  推广现代学徒制,单靠学校难以完成

  据悉,传统学徒制重实践轻理论,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招生与招工合二为一,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综合了两者的优点。

  中德“双元制”培养就是德国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翻版,德国工商大会目前在中国已与50多家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在采访中,多家职业院校的负责人认为,不少职业院校或多或少都已开始现代学徒制试点,但还面临着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完善、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实践只是做几个零件,但拿到企业一看,差得太多。”有业内人士介绍,即使完成教学任务,但到了企业一比较才发现,水平还差得远。

  除了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设计,学生和老师对现代学徒制的考核方式还需要适应。“企业测试就是看学生的技能,通过率有时候并不高。”

  另外,有些企业既想招高水平的学生,又怕学生进企业实践耽误生产,这种怕为教育付出成本的想法让职校与企业合作困难重重。

  相关专家表示,发达国家将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设有专门机构,并拨出专项资金。“我们只是有个提法,政府不提供资源,单靠学校很难完成。”

  推进校企一体,职业教育院校引入企业

  为解决职业教育难题,济南市教育部门在职业学校中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要到企业顶岗实践两个月。

  “我们不仅要重构教学体系,还将给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我省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

  “我们不仅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还要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据悉,职业教育不仅要试点现代学徒制,还要引入企业,让企业注资参与办学,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主体。

  对此,不少职业院校已经进行了专业共建的尝试。济南三职专与蓝海大饭店联合办学,在烹饪专业开设了“蓝海大饭店”班。济南职业学院也与迅达电梯公司合作,共建电梯工程技术专业。

  这个方向也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要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夯实产教融合的发展基础。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