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课程资源新高地 激活劳动教育动力源——东营市致力劳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纪实

2025-07-18 17:3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艳秋

  大众网记者 张艳秋 通讯员 杜建国 东营报道

  东营市科达小学四年级的劳动课堂上,教师正在耐心地传授葫芦雕刻的技艺,孩子们神情专注、边听边做,一会儿的工夫,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雕刻作品就摆上了展示台,赢得听课教师的啧啧称赞,这是该校“缤纷葫芦”课程的日常教学场景。

  作为山东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该校自主开发的“布艺学堂”“纸艺制作”“小鬼当家”等系列课程,不仅在市级课程资源评比中获奖,也成为深得孩子们喜欢的常态课。校长唐汉波不无感慨地说:“我校一直坚持以劳动资源开发为引领,打造形成了全劳动教育生态链,极大满足了孩子们对劳动的渴望,提高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探究欲望,这些都得益于东营对劳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和加强。”

  东营市现有普通中小学203所,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多年创新实施课程资源深度开发,88所学校列入市级劳动教育实验校,立项市级以上劳动教育课题150余项,征集校本课程、活动案例、优秀课例等各类劳动课程资源近1300件,建立了类别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资源库。知名专家、中国教科院劳动与社会实践研究所所长王晓燕研究员评价道,“东营市劳动课程建设实践,充分彰显了有为开发、有机融合、有序建构、有效利用的智慧,打造出了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堪为示范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样本”。

  统筹谋划,双轨运行强推力

  随着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日益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随之而来,东营市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专家研究团队,聚焦课程资源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于2019年3月成功立项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地缘性资源建设的研究”等一批省级课题,劳动课程资源开发迈出了“第一步”。

  与此同时,市教育局组成专题调研组,历经近半年时间,深入全部五个县区40余所中小学,了解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出台《东营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实施方案》。基于方案,先后开展两批劳动教育实验,垦利等5个实验区和胜利第五十九中学等88所实验学校接续推进实践探索,在课程资源开发应用领域大作文章,市县教育部门强化过程指导,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多年的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其中8项获评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9项获评省劳动教学创新成果,6项获评省劳动典型经验做法。

  深耕资源,夯实基础提效力

  东营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突破课程资源开发随意化、浅层化、碎片化、简单化、同质化等瓶颈和误区,提升劳动课程实施和育人实效,从开发理论、机制、体系、实践、评估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正是基于深厚的实践基础,市教科院申报“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项目,于2020年9月成功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围绕研究任务,全市又立项95项子课题,近一半的中小学加入到研究队伍中。在课题引领下,各学校纷纷开发课程资源,编写劳动指导手册,开辟劳动实践场所,培训劳动专任教师,开展各类专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6月结题,仅课题组和参研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就达320余次,编辑校本资源读本200余册,出版相关书籍近百本,在各类报刊发表论文130篇次,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近十篇,校校开设劳动课,开辟实践基地,提报各类资源逾千件,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施教支撑。东营区科达小学开发主题式、项目式、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垦利区郝家镇中学打造“五美”劳动课程,河口区一中结合高中学生特点,创新开发“太空种子种植”“石油化工工艺”“创客空间”等劳动课程……学校劳动教育氛围日益浓厚,育人环境焕然一新。

  活动助推,创新载体激活力

  东营市将打造活动平台作为激发资源开发活力、营造浓厚氛围的有效手段,面向中小学教师,强化教研指导和服务功能,通过送教助研、教研联盟、定点联系、督查调度等渠道,开展各类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市教科院连续三年组织劳动课程资源征集评选,包括规划方案、校本课程、活动案例、教学设计、微课、论文等多种类别,累计征集各类资源1280件,其中近75%纳入了优秀课程资源库。

  2021年,首次开展的“劳动+”学科融合课例评选及观摩研讨活动中,各学科教师登台展示,语文老师在课文《邓稼先》中赞美劳动者的可贵品质,数学老师通过“三角函数计算”设计制作遮阳棚,英语老师在班务整理中讲解单词句型,音乐老师在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中唱响《劳动赞歌》……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激发起各学科教师研究和参与热情。面向学生,市教育局督促各学校开设劳动周,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每两年组织一次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竞赛,各县区、学校自主开发别具特色的劳动竞赛项目,特别是每逢五一节、农民丰收节,各县区、学校纷纷开展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争相参与、大显身手,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多方协同,全员全域聚合力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东营市着力构建家庭、社会、部门广泛参与、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支持体系,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全方位触摸真实的社会,体验真实的劳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突破。

  中小学校围绕“自己的事自己做、学校的事争着做、家里的事主动做、社会的事帮着做”的要求,研究制定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清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日常家务劳动,每年学会1至2项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技能。组织开展多样化校园劳动,坚持学生值日制度,通过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团队日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同时,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和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工厂、农场、商场等场馆和基地开展合作,拓展劳动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市总工会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为学校聘任“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与劳模工匠零距离接触,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悟劳动精神,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30余场,覆盖学生近万人。垦利区关工委牵头推进劳动教育,面向幼儿园和义务阶段学校编写了《爱劳动》全册教材,创建“爱劳动”实践基地。在全市认定的各批次约160余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中,近80%的具有劳动实践功能,2024年3月,市教育局开展首批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认定,15处课程丰富、功能完善的基地名列其中。

  多措并举,长抓常新注动力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东营市愈加认识到,行政引领、坚持创新、持续发力才是劳动教育长抓常新的动力之源。市教育局将劳动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标准定位,高强度推进,重点抓好“会议领、督查促、典型引、联盟帮”。

  自2020年全市劳动教育实验工作启动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市层面且有主要领导参加的劳动教育专题会议,有力促进了思想统一,强化了工作落实。同时,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督导检查,依据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对各学校落实劳动学科国家课程地位和独立设置情况进行督促指导,目前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发校级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达55%。其次,重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会议、培训、研讨、专刊等渠道,对典型经验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推介,农高区丁庄街道初中、垦利区郝家镇中学等学校的工作经验,有的在省级以上媒体杂志宣传报道,有的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交流介绍。

  东营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不断加强区域协同教研机制建设,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间相互协作、聚力攻坚,发挥“1+1>2”的效能。除8所学校组成的市级劳动学科教研联盟,不少学校还自发结成联盟校,大家互访互学,取长补短,切磋交流,你追我赶,成为东营劳动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初审编辑:张艳秋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