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为深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支持幼儿自发艺术表现和创造”的教育要求,让幼儿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11月10日,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将编织艺术有机融入日常课程,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段充满探索与成长的指尖编织之旅。
活动伊始,为帮助幼儿建立对编织的初步认知,幼儿园通过集体教学、绘本分享等多样化形式筑牢基础。《织毛线的多多》《编织在衣服里的奥秘》等绘本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情节让孩子们了解到编织的起源与应用;集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动作示范,清晰讲解了“穿插、缠绕、打结”等编织基本方法,让孩子们明白编织是“将细长物品互相交错或钩连”的创造性活动。孩子们在听故事、看示范的过程中,不时互相交流想法,对编织的兴趣愈发浓厚。
编织实践环节成为孩子们展现创造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舞台。从寻找生活中的编织物品(毛衣、竹篮、草帽等),到认识毛线、棉线、藤条等不同编织材料,再到尝试平结、辫编、钩针等基础技法,孩子们全程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过程中,线团缠绕、接口松动、花样错乱等问题不时出现,但孩子们并未气馁——有的互相请教技巧,有的反复尝试调整,有的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在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操作经验不断丰富,编织技能逐步提升。
一系列编织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在多方面促进了身心发展:指尖的灵活操作有效锻炼了小肌肉群,提升了精细动作发展水平;设计编织花样的过程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搭配色彩、调整造型的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的进阶中,学会了坚持与专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不放弃、勇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做事条理也愈发清晰。
利津三幼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传统编织艺术融入幼儿课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未来,幼儿园将继续挖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更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在快乐探索中收获成长。(杨玉翠)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