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传非遗|走进利津县明集乡马王幼儿园

2025-11-13 08:05:0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奕宁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通讯员 张淑萍 东营报道

  “挑一压一,线要拉紧,像这样把彩线织入布里……”近日,在利津县明集乡马王幼儿园的红窑非遗坊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布艺玩偶,稚嫩的小手握着针线在经纬线间穿梭,一张张认真的小脸上,满是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热爱。这温馨的一幕,正是该园以“稚手传非遗・童心寻古今”为主题,深耕非遗传承教育的生动缩影。

  创办于2006年的马王幼儿园,坐落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明集乡,周边有省级文保单位望参古窑遗址、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窑十八梭、红色教育基地郭景林故居等文化资源。多年来,幼儿园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将红窑文化、老粗布纺织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日常教学,以“让非遗扎根童年,让文化浸润成长”为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阵地筑基、活动赋能、实地溯源”的非遗传承教育之路,让千年非遗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阵地筑基:红窑非遗坊成“文化乐园”

  “要让孩子们爱上非遗,首先得有一个能触摸、能体验的阵地。”马王幼儿园园长李振花介绍,为给幼儿提供沉浸式非遗学习环境,幼儿园于2020年打造了占地80余平方米的“红窑非遗坊”。坊内划分展示区、体验区、创作区三大功能区域:展示区陈列着老粗布、剪纸、编织、漆扇、布艺等实物展品200余件,展示传统非遗技艺;体验区配备老粗布织布机、纺车等传统工具10余套,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创作区提供布料、颜料、陶泥等材料,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进行非遗创意创作。如今,红窑非遗坊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文化乐园”,每周固定开设的非遗体验课,让非遗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活动赋能:亲子共绘非遗传承画卷

  “妈妈,你看我织的小布片,上面有咱们幼儿园的红窑图案!”在马王幼儿园举办的“非遗亲子嘉年华”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一起体验刺子绣、剪纸等项目,欢声笑语中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拓宽非遗传承路径,幼儿园常态化开展非遗亲子活动,每年举办“稚手传非遗”亲子作品展、非遗亲子运动会、非遗故事分享会等活动10余场,让家长成为非遗传承的“合伙人”。此外,幼儿园还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非遗大师课”,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聆听非遗故事。

  实地溯源:行走的课堂探寻古窑密码

  “老师,十八梭织布是什么意思呀?”在明集乡古窑十八梭非遗工坊,马王幼儿园的孩子们带着疑问,开启了“探寻古窑非遗”实地研学之旅。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幼儿园将课堂搬到户外,组织幼儿走进古窑十八梭非遗工坊、海盐文化馆等实地阵地,开展“行走的非遗课堂”活动。通过触摸纺织工具、观察老粗布纺织流程,直观感受“古窑十八梭”等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成果转化:非遗风采亮相主流舞台

  马王幼儿园的非遗传承工作不仅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还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幼儿园受邀参加2025年“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型综艺活动“站长来了”暨东营市春节期间文旅活动推介会,马王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身着自己参与制作的老粗布服装,自信地走上T台,进行“老粗布服装走秀”表演。展现了非遗传承的童真与活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从红窑非遗坊的沉浸式体验,到亲子活动的情感联结,从实地研学的溯源探寻,到成果转化的风采展示,明集乡马王幼儿园以小切口做实大文章,让非遗走进童年生活,让孩子们在接触传统、体验非遗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正如园长李振花所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千年非遗在孩子们的指尖绽放童趣,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童年扎根,让古今文明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