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通讯员 邢丹 东营报道
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探寻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近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黄河寻迹”黄河文化调研社会实践团学员在邢丹老师的带领下,赴滨州市滨城区、博兴县和淄博市高青县等地,开展“探寻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绘就世代传承新篇”社会实践活动。
古韵悠长,薪火相传。滨州文化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滨州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民俗风情。学生实践团队踏入滨州文化馆,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魅力的文化之旅。
走进馆内,丰富多样的非遗展品琳琅满目,从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艺品到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展示,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影像都在诉说着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学员们穿梭于各个展区,认真聆听指导老师和讲解员的细致讲解,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不仅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更激发了大家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飞檐耸峙,文脉绵延。黄河楼矗立于滔滔河畔,宛如一座凝固的非遗宝库,珍藏着黄河流域千年流转的技艺瑰宝与岁月印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实践团队拾级而上,踏入这座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建筑。
楼内,生动可爱的布老虎、神态鲜活的惠民泥塑等非遗作品陈列有序,每一件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近距离观看和抚摸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指尖触碰的不仅是材料的温度,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在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探讨中,大家深刻领悟到,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黄河儿女生活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在文化传承的新征程上,学员们将主动肩负起守护非遗的使命,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纤草柔柳织岁月,匠心传承启新程。草柳编作为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生活美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草柳编产业园区,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践之旅。
踏入园区,随处可见造型精美、构思巧妙的草柳编工艺品,从实用的生活器具到精美的装饰摆件,无不展现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编织技法,感受草柳在指尖翻飞间的灵动;通过与园区负责人、工艺大师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草柳编从原材料加工、技艺传承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模式。大家亲眼看见非遗技艺如何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产业园区中焕发出蓬勃生机。通过走访学习,学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传承保护,更需要通过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纤手习编承古韵,匠心巧织续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先辈的生活智慧与艺术结晶,是镌刻在时光里的文明印记。每一缕编织纹路、每一道传统技法,都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纽带,更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桥梁。
团队师生共同走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光兰老师家中,近距离观摩草柳编非遗作品,从古朴的防汛器具到现代创意家居,领略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亲手触摸柔韧的柳条,尝试“绞丝编”“缠扣编”等传统技法,沉浸式感受指尖流转的古韵匠心。指导老师全程引领,从历史溯源到技艺解析,将文化内涵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这场实践不仅让学员们掌握了草柳编的基础工艺,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精神。学员们纷纷表示,将以传承者的自觉,让草柳编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田。
学员们走进齐韵黄河文化展馆,探寻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古老的齐地韵律悠悠回荡,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展品,诉说着千年来的匠心传承;熠熠生辉的非遗技艺,如鲁绣、剪纸、木雕等,在展馆灯光映照下焕发新生,恰似黄河之水奔涌不息,串联起古今文明。学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解说,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讲解员结合展品,耐心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引导大家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巍峨矗立的淄博黄河楼中,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展开。学员们穿梭于黄河楼的古韵长廊,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团队精心设计并开展问卷调查,与来往游客、当地居民深入交流,了解大众对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期待。从黄河文化到草柳编工艺,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学员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更希望以青年之力,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将匠心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挖掘黄河文化、传承非遗精神,学员们在探寻黄河文化瑰宝、聆听千年文明故事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非遗技艺背后承载的民族精神。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奋斗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将传承的接力棒紧握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让非遗薪火永续相传,让青春之光在守护与弘扬黄河文化的征程中绽放璀璨芳华。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