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2 10:46:00 作者:杨辉 杨波 来源:胜利日报 我要评论
2013年,胜利教育管理中心高考和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受到全社会瞩目。
“这是我们持续推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创新,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结果。”该中心党委书记杨志高说。
近年来,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以“内涵发展,特色创新”为工作基调,通过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工作,让胜利教育品牌越来越响。
“四大建设工程”让教育资源更优化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成为油田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此,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时刻关注民声,认真听取民意,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作为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油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积极实施“四大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工作中,他们积极发展优质教育工程,如胜利一中高中部迁建二期工程的全面启动;胜利锦苑小学新建工程和胜利五中改扩建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经多方努力协调,恢复了胜利三中的高中招生。同时大力实施办学条件升级改造工程,推进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
此外,他们还积极开展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工程,预计省级规范化学校将达到45%,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将达到87%。并通过3年时间,完成了41所学校33万平方米142栋校舍的抗震加固工程。
“联盟”办学让教育更均衡发展
8月28日,该中心再次从义务教育段学校选拔出30名骨干教师,输送到远离中心城区的外围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选派优秀教师支教已经成为一项长效机制,它是中心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杨志高说。
近年来,为了确保教育均衡发展,胜利教育管理中心研究制订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支教暂行规定》和《区域内教师交流暂行规定》,建立了名教师、名校长支教和区域内教师交流机制,明确了“支教”和“结对交流”任务,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共享。
今年,在做好中心区域3个联盟式办学试点的同时,他们全面启动了仙河地区联盟办学工作,促进了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受到家长、老师、学生的一致欢迎。
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教研”制度和学科跟踪指导制度,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先后组织12名优秀教师到8所学校开展“送课到校”活动,1000多名教师参加了课堂观摩活动。
同时,他们完善了油地共建的合作机制,突出加强了外围薄弱学校建设,多次与油田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探索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加大对相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和后进生的特别关注与指导,外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胜利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更加均衡。
科研驱动让素质教育结硕果
7月份,在成都举行的第30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所属学校一名高二学生一举夺得金牌,并获保送清华大学资格。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的第14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学生作品面试暨夏令营活动中,该中心取得了五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该中心基础教育科科长郭秀燕坦言,这一系列成绩,是他们狠抓素质教育的结果。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在全市率先实施“发展性增量评价”,形成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机制和学校发展评价机制。
工作中,他们还出台了“教科研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了加强教研提高质量的23条措施。目前,该中心拥有国家级、省级课题25项,是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省级以上课题最多的时期,并荣获全市唯一的“省级基础教育示范教研机构”荣誉称号。
他们将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行了“推门听课”“同课异构”等新举措,向45分钟要质量,收到了良好效果。他们还对课程设置、课时计划、学生作业量、作息时间、考试评价、教辅资料等方面做了“刚性规定”,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中心被评为全市唯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里子工程”让教育现代化
老师们可以通过电脑平台上传工作计划、下载优秀课例,利用数字化一体机图文并茂地授课,校长出差在外也可以通过网上办公系统管理学校,学生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实时点播优秀教师的课堂视频,与任课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前不久,在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举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现场会上,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让与会者眼前一亮。
据悉,数字化校园建设是该中心致力于信息化建设的“里子工程”,是数字化校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他们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切入点,精心打造数字化校园,在胜利二中等11所学校,先行启动了校园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研究与实验。
他们以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育现代化为着力点,先后在胜利实验小学、胜利五十八中等4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并计划优选条件成熟的部分学校,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和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等方面的实践探索。通过实施胜利教育现代化的“里子工程”,有效助推了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和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大面积提升了师生的现代化信息素养与应用水平。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