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4 08:55:00 作者: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消费者反映:购买海鲜价格虚高,缺斤少两现象严重
眼下,各类海鲜上市季节,螃蟹、大虾、海鱼等海产品开始大量上市,正是吃海鲜最好的时节。可是,近日多名市民向记者反映,在购买海鲜时遇到“缺斤少两”,不是橡胶皮扣压秤,就是在“水”上做功夫,更有以次充好、以死充活的现象。但是,这个时节也是消费投诉最多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反映,购买海鲜不仅价格虚高,而且缺斤少两现象严重,遇到问题取证难维权更难。
现象 买海鲜秤头总被“黑”
案例一:三斤螃蟹拆下二两皮筋
又到了吃螃蟹的季节,日前,张先生买了5只梭子蟹,差一点三斤,30元/斤,一共付了88元。螃蟹的钳子都被红色橡皮筋捆得紧紧的。回家后解开皮筋一称,螃蟹足足少了二两,值6元。张先生回去找摊主讨说法,竟被告知这算是行规,每个摊位都一样,要想裸称,螃蟹的单价就得涨。面对“捆绑是为了不夹人”“捆着来的捆着卖”的解释,张先生也只能无奈接受。“而实际上,就是以螃蟹的价格购买了百无一用的橡皮筋。”张先生说。
案例二:盛蛤蜊的袋子滴了一路水
无独有偶,赵女士近日在一早市买了3斤花蛤,商贩用托盘在放置蛤蜊的容器里大力的挖了一盘,稍作控水就倒进了塑料袋里,还特意在塑料袋子上弄了一个小洞,待水流了一会儿才称重。回家的路上,赵女士发现塑料袋里仍不停地向外渗水,水顺着袋子上的小洞流了一路,赵女士到家用秤一称,竟然少了100克。
案例三:活虾价格买来一半死虾
正值鲜虾上市,在海鲜市场上,活蹦乱跳的鲜活虾格外受市民青睐。上周刘先生在买菜时,看到一海鲜摊位上活虾蹦的甚欢,25元一斤的价格也比较合算,便买了两斤。由于人多,称虾时刘先生也没太注意,谁知回家后发现,买回来的虾与在市场上看到的根本不一样,个头偏小不说,还有一半是死虾,并且虾身发白,一看就是死了很长时间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在市场上死虾一般才18元一斤,估计是为了挣钱,商贩趁他不注意将死虾掺到了活虾中。
调查 买海鲜缺秤成潜规则
9月11日,记者走访多个海鲜市场发现,新鲜的海鲜上市,引来大量购买的市民,摊位前被围满选购的市民现象并不少见。记者注意到,在售的梭子蟹都是带绳子或皮筋卖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相比较而言,绳子浸水会更吃重。
记者了解到,海鲜里多少都会有些水分,但正常规定每500克中最多不能多于15克的水。但一些不法商贩常借“水”大做文章,消费者一不留神就会高价买“水”。据一位经营水产多年的商家告诉记者,一些商贩为了利益,会在黑色的塑料袋里面预先装些水。商贩则趁买者不注意,迅速把海产品放入装水塑料袋里后再上秤称重,有的则在托盘里装水,虽然只有二三十克重,但一天若干笔生意下来,这二三十克水创造的“利润”也是十分可观的。
至于市民反映的“明明买的时候全是活海鲜,可拿回家却发现,好多活虾都变成死的了。”该商贩表示,这是一些不法商贩惯用的“调包计”:即商贩在摊位旁挂有好几个事先装了死海鲜的黑袋子,待称重时另做手脚;还有就是,有的商贩把死的海鲜放在最下层,市民看到的都是上面一层活的海鲜,等装袋时再将其混在一起,很难被发现。
提醒 亲自验货仔细查看
记者获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工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市民如果在购买海鲜时可以留好证据,并记清楚商户的具体位置和相关信息,及时向12315举报热线进行投诉。
并提醒消费者,购买海鲜一定不要着急,要看清楚再买。首先要查看商家的电子秤,确认称具无问题;再次在称重时也要自己看,看清楚数额和单位;最后要再验一下货,确认是否无误。另外,消费者尽量要在信誉好的商家购买,不要到路边摊购买,以防出现问题投诉无门,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