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解释权”典型霸王条款成维权挡箭牌

2013-10-18 08:45:00    作者:沐之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最终解释权;消费者维权;消费者投诉;丁女士;双保险
[提要]现如今在购物时,折扣券、礼品卡、VIP会员卡满天飞。工作人员表示,在遭遇“最终解释权”纠纷时,消费者首先应该和商家主动沟通,在沟通无果且明确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向工商部门投诉。

  现如今在购物时,折扣券、礼品卡、VIP会员卡满天飞。在各种优惠促销活动中,“最终解释权”一词常常映入消费者眼帘。“最终解释权”更像是给商家的利益攫取上了一把“双保险”,一旦出现了和顾客之间的交易纠纷,商家便会搬出“挡箭牌”,给出一个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的解释。

  “最终解释权”

  成商家挡箭牌

  丁女士最近吃了一个“哑巴亏”。两个月前,丁女士在一家化妆品店购买护肤时,工作人员向丁女士介绍,充值680元即可办理该店的VIP会员卡,不仅可以不限时间在店内选购580元的护肤品,享受会员折扣价,还能积分。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丁女士充钱办了这张“听上去很划算”的会员卡。

  但在使用过程中,丁女士却发现这个VIP并没有享受到她想象中的待遇。前几日,丁女士在去选BB霜付款时,要求工作人员直接从会员卡里扣除现金。谁知工作人员则告知她,彩妆消费只能付现金,不能直接从卡内消费。

  “都是你们家的商品,为什么还分三六九等?”丁女士跟工作人员理论,并表示在购卡时工作人员没有向她说明。该工作人员却告诉她,护肤品可以走卡内的金额,并且对于会员卡使用的多项规则,他们有“最终解释权”。这让丁女士有被欺骗的感觉。“他们这样一说,只能自认倒霉了。”丁女士说。

  “最终解释权”

  很常见并非个例

  丁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在很多折扣券、贵宾卡、VIP会员卡等的背面,都有多项说明条款,大部分都会在最后一项条款赫然写着:“本店保留对此卡的最终解释权。”有的甚至在卡片最下角不起眼的位置,用小于正常字体大小的字号标识。

  记者获悉,这类事件多出现在“听上去很划算”的促销手段中。在名目繁多的说明条款里,不少商家都会利用“最终解释权”打埋伏。一旦消费发生纠纷,商家就亮出“护身符”,消费者多半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山东恒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建斌介绍,一些经营者单方面制定合同、条款时会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合同、条款本身就不公平。同时,由于合同条款名目繁多,消费者很少要求商家一一解释说明,因此留下了可操作空间。

  “‘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隐含的意思就是商家说了算。这不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既不合法也不合规。”据消协工作人员介绍,在办卡前,大多数情况下商家不会主动说明,直到发生纠纷才亮出这一杀手锏。近几年来,关于“最终解释权”引发的消费纠纷也有不少,涉及餐饮、美容、购物、健身等多个领域。最终不得已“认倒霉”、“吃哑巴亏”。

  “最终解释权”

  属典型的霸王条款

  记者查阅发现,早在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颁布了《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明确经营者不得以“最终解释权”为借口,侵害消费者的权利。近几年,全国各省、市工商部门也陆续下发规定、通知,告知商家“最终解释权”的说法不合规定。

  “这属于我们平时说的霸王条款。”据消协工作人员介绍,“最终解释权”是很常见的一种消费陷阱,多数消费者维权意识欠缺,并不知道‘最终解释权’是不合法的。也有消费者虽知道其中有猫腻,但是嫌麻烦所以就忍气吞声。

  工作人员表示,在遭遇“最终解释权”纠纷时,消费者首先应该和商家主动沟通,在沟通无果且明确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向工商部门投诉。 (记者 沐之)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