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砸 东营民政局救助站玻璃一月换一次

2013-11-20 09:22:00    作者:宋贝贝   来源:黄三角早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救助管理站;留守儿童;救助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
[提要]救助管理站是民政部门直接面对流浪乞讨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窗口,关系到整个民政部门乃至整个城市的社会形象。但据了解,实际情况是很多救助对象长期滞站,移交安置工作也因社会福利院没有相应编制和人员一直难以落实。

  救助管理站是民政部门直接面对流浪乞讨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窗口,关系到整个民政部门乃至整个城市的社会形象。19日,记者跟随效能监督员来到东营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实地探访该站一年以来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采取的措施,了解他们的艰辛及当前的救助之困。


  救助员是看护也是“侦探”
主动帮忙还要看“脸色”
  为了能随时接收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建立了24小时救助值班制度,开通了救助热线8085308,并安排专人负责接听,并确保热线24小时畅通。为提高救助效率,救助管理站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对象实行分类救助。据站长崔占山介绍,对有认知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会提供车票让他自己返乡,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由站上工作人员护送返乡。如果接受的人在站内突发疾病或患有精神和传染病,救助站会先将其送往定点医院救治,等符合入站条件后再进行救助。另外,救助站还对找不到家的未成年人提供生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对不良行为进行行为矫治和心理辅导。
  虽然国家规定“自愿救助”,但救助管理站主动延伸救助范围,在雨雪和极寒天气,他们不定期在主要街道巡回救助,劝说流浪乞讨人员入站接受救助。三名工作人员曾连续动员了五个小时,才成功劝说一名鼻子、嘴流血、浑身发抖的流浪乞讨人员上救护车接受救治,“如果碰到确实不愿入站接受救助的人,我们就给提供一些衣物和食品进行临时性救助。”
  据了解,今年以来救助管理站已帮16名长期滞站并缺乏认知能力的重度精神病和智障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其中1人已经在外流浪乞讨了30年,8人流浪10-16年,6人流浪5-10年。
 

  救助总人数增加10多倍
人员编制却跟十年前一样

  尽管救助管理站人员积极开展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仍有难点。崔占山介绍,首先是服务对象构成非常复杂,有生活所迫造成流浪乞讨的,有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的,有走失的老年人或儿童,有被遗弃或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还有以流浪乞讨为业的职业乞丐等。“救助的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但像职业乞丐一般是不会接受我们救助的,我们也不能强制他接受。”
  面对构成复杂的人员,救助管理人员需要全天在岗,要直面痴、呆、老、幼、弱、病、残,零距离接触救助对象,即使他们大多脏、臭、患有传染病。“国内目前发现的38种传染病,在救助对象中就发现了36种。”崔占山说,有时面对精神病人或心理不健康的救助对象,工作人员还会受到人身攻击。“曾经有名救助者随身带了20多个打火机,一不盯紧了她就点火。还有救助站的玻璃,经常被砸,差不多一月就得换一次。”
  此外,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到2013年,救助总人数增加了10多倍,但工作人员编制还是2003年前的人数,而且新形势下救助管理站的职能不断扩大,有调查、甄别、救助、接送、教育、医护等。靠救助站有限的人员来施救,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根据相关规定,救助管理站是临时性救助机构,救助期限为10天,对于找不到家、无行为能力的痴呆傻等救助对象,由救助站送当地社会福利院供养。但据了解,实际情况是很多救助对象长期滞站,移交安置工作也因社会福利院没有相应编制和人员一直难以落实。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