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0 10:33:00 作者:郭乃金 李炎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东营市把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确定为总要求,把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作为根本任务和工作大局,创新性地构筑起“一个龙头、三个增长极”的战略布局
记者 郭乃金 通讯员 李炎
自2013年开始,东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起点上,东营有怎样的发展思路?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跳出东营看东营
2013年下半年,以赴周边县市一次考察学习为契机,东营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场触心入脑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
在深入调研、盘点本地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去年7月底8月初,东营市党政考察团及全市30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先后赴寿光、莱芜、邹平等地厂矿企业,边学习边讨论。
在邹平,西王集团的发展让考察团成员吃惊不小。就玉米加工来说,最基本最传统的是加工淀粉,但西王集团致力于玉米精深加工,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把产业和产品做到最高端,传统产业变成了高附加值产业。早已跨入世界500强的魏桥创业集团经营的产业也是传统产业,但魏桥2013年销售收入将突破2200亿元,2016年要冲击世界200强。
而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纺织等传统产业多,这一度被认为是东营产业结构的“短板”。
通过在邹平考察,东营市的决策者和企业家们深切体会到“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时也看到东营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把传统产业链做精做细做高做优,既要加强科技研发,更要尽快提高装备水平,才能生产出高端高质高效的产品;同时,把项目建设作为“牛鼻子”,依靠科技、人才发展企业,把做规模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努力培育一流企业家、创造一流发展环境,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莱芜因区域小、经济总量小,一度被认为“小市难有大作为”。然而考察团在这里看到,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大项目纷纷上马,发展势头迅猛。经与当地干部群众详细交谈才发现,虽然变化体现的是一批项目,反映的却是人人争先的精神状态,小富即安的思想必须改变。
思想境界决定标准水平,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是推动干事创业的总阀门。2013年8月,在东营市委工作会上,东营市委书记刘士合坚定地表示,“实施蓝黄战略、实现"两个率先",是东营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和高远追求,在新的起点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两个率先",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标准、更宽广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审视东营,准确把握东营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东营未来的发展,在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
一个龙头三个增长极
跳出东营看东营,东营人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重化工占比过大,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品多,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仍较低;发展的动力活力不足,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高,社会经济不够活跃;生态仍然脆弱,节能减排压力大,能耗下降空间小,生态建设和环保任务繁重。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刘士合向全市上下发出了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动员令:“我们必须来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坚决破除三大障碍,强化三种意识:一是破除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障碍,从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中解放出来,强化忧患意识;二是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低标准低境界中解放出来,强化争先意识;三是破除只重当前、不谋长远的思想障碍,从见事迟、行动慢、贻误战机中解放出来,强化机遇意识。”
为此,东营市把“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把“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作为根本任务和全市的工作大局。同时,按照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有利于释放发展活力、有利于推动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东营市又创新性地构筑起了“一个龙头、三个增长极”的战略布局。
“一个龙头”就是广饶县,要将其打造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全市发展的龙头,力争用两年时间,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30强。“三个增长极”,一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建成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河口区,按照港区城一体的思路,打造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国际物流港和现代化滨海城市;三是东营区和垦利县,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服务业完善、高端要素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主城区。
与此同时,为适应“加快发展、可续跨越”的主题,东营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招商引资、培育骨干企业、促进油地协同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决策,在推进东营港建设、启动广利港建设等方面推出了重大举措,在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考核办法等方面也相继作出重大部署。
新思路,新要求,新任务,新布局,东营拉开了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序幕。
抓住项目“牛鼻子”
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东营决策者将关键点瞄准在项目建设上,把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当做牵动全局的“牛鼻子”来抓,全力以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场前所未有的“转调”大战打响了。
2013年下半年,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东营全面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构筑高端化、集群化、创新型产业体系。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实施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298个,实施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项目121个,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10个,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3.36%。
落实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加快发展金融、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14项,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国瓷公司获得东营市第一个中国专利金奖。大力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黄河三角洲质检中心主体工程竣工,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国家授权。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东营三县两区和市属两个开发区紧紧围绕培植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实施科技含量高、拉动力强、能够支撑财源的大项目好项目展开了“竞赛”。各家企业开始瞄准行业最高水平,深化产学研结合,积极培育实施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政府各相关部门也纷纷围绕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流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全市的重大项目全部实行市级领导牵头负责,一个项目组建一个班子,全力推进实施。
根据东营企业和企业家发展现状,东营从2013年8月开始实施“137”计划,即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突破30家,过500亿元企业7家,方圆集团力争达到千亿元,培植一大批支撑东营发展的台柱子企业。2013年,东营10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占全省上榜企业总数的1/5。
在外需萎缩、经济下行的情况下,2013年东营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全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250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7万亿元,增长19.5%,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24家;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79亿元,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00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84亿元,增长13.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48亿元、贷款余额2161.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53.2亿元、349.9亿元。在全省首次“蓝黄”两区建设绩效考核中,东营被评为全省惟一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进市。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