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频频出走 家长究竟应该反思什么

2014-03-20 08:14:00    作者:齐绍安   来源:黄三角早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熊孩子 家长 大人 爱的教育 学生
[提要]东营一位12岁的六年纪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继而摔门离家出走。(3月19日《黄三角早报》A06)  不难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场便会间歇性地出现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全城搜索和热议。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一幕幕离家出走的闹剧或者悲剧再度上演。
    大众网东营3月20日讯 东营一位12岁的六年纪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继而摔门离家出走。家人一顿好找仍旧没有音讯,最后孩子因为饥饿难耐折返回家。一出闹剧,让家长情绪过山车般地动荡之后,是否还应该引发家长和学校的反思?从而,避免类似孩子出走案例的再次发生呢?(3月19日《黄三角早报》A06)
  不难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场便会间歇性地出现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全城搜索和热议。往好里说,孩子花光身上的钱之后,便怯生生地回到了家中;往坏了说,有些孩子接触不良人群后,便从此踏上不归路。从一桩桩循环上演的事件背后,作为家长和教育人士,理应从其中吸取一些教训——反思一下孩子为何会选择出走?
  有机构曾专门就孩子出走原因进行了分析,被父母训斥、学习压力过重、学校管理太严、很想出去游玩、早恋、见网友……诸如此类的理由令众多十几岁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家出走。除了责备“熊孩子”任性,我们收敛怒气后,更多的是应该反思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所言,许多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孩子高标准要求。而在这种高压之下,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很容易产生类似离家出走等一些极端行为。
  从学校而言,应试教育下对高分数的过分重视,使得多数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让许多刚步入中学的孩子颇为不适应。激烈的竞争态势和校规的严苛要求,使得部分孩子产生厌学甚至想逃离的想法。而精力有限的教师,又难以察觉学生的心理波动,便使得厌学趋势愈演愈烈,从而引发学生“想出去散散心”等“怪异”的想法。
  从家庭而言,不少家长过份精心地呵护家里的“独苗”,恨不能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随着孩子眼界的拓宽,心智的成熟,一旦家庭不能满足他,便会以出走相要挟。再就是,稍不顺意,一些家长就会“暴跳如雷”,慌不择言地用“没见过你那么笨的”、“不争气”等言语训斥孩子甚至棍棒相加,自然会让孩子产生厌恶感。
  就像俗语所述,“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和老师”。一些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也就此建议家长和教师,应当学会用“爱的教育”来正确地引导孩子。即使孩子有错,身为师长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坦诚地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把不满说出来。此外,家长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有个大概了解,以便和孩子沟通,从而让孩子感觉家长正如身边的大朋友,而不是闻之色变的“狼爸虎妈”。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一幕幕离家出走的闹剧或者悲剧再度上演。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