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频频出走 家长究竟应该反思什么
2014-03-20 08:14:00 作者:齐绍安 来源:黄三角早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熊孩子 家长 大人 爱的教育 学生
[提要]东营一位12岁的六年纪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继而摔门离家出走。(3月19日《黄三角早报》A06) 不难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场便会间歇性地出现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全城搜索和热议。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一幕幕离家出走的闹剧或者悲剧再度上演。
大众网东营3月20日讯 东营一位12岁的六年纪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继而摔门离家出走。家人一顿好找仍旧没有音讯,最后孩子因为饥饿难耐折返回家。一出闹剧,让家长情绪过山车般地动荡之后,是否还应该引发家长和学校的反思?从而,避免类似孩子出走案例的再次发生呢?(3月19日《黄三角早报》A06)
不难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场便会间歇性地出现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全城搜索和热议。往好里说,孩子花光身上的钱之后,便怯生生地回到了家中;往坏了说,有些孩子接触不良人群后,便从此踏上不归路。从一桩桩循环上演的事件背后,作为家长和教育人士,理应从其中吸取一些教训——反思一下孩子为何会选择出走?
有机构曾专门就孩子出走原因进行了分析,被父母训斥、学习压力过重、学校管理太严、很想出去游玩、早恋、见网友……诸如此类的理由令众多十几岁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家出走。除了责备“熊孩子”任性,我们收敛怒气后,更多的是应该反思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所言,许多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孩子高标准要求。而在这种高压之下,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很容易产生类似离家出走等一些极端行为。
从学校而言,应试教育下对高分数的过分重视,使得多数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让许多刚步入中学的孩子颇为不适应。激烈的竞争态势和校规的严苛要求,使得部分孩子产生厌学甚至想逃离的想法。而精力有限的教师,又难以察觉学生的心理波动,便使得厌学趋势愈演愈烈,从而引发学生“想出去散散心”等“怪异”的想法。
从家庭而言,不少家长过份精心地呵护家里的“独苗”,恨不能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随着孩子眼界的拓宽,心智的成熟,一旦家庭不能满足他,便会以出走相要挟。再就是,稍不顺意,一些家长就会“暴跳如雷”,慌不择言地用“没见过你那么笨的”、“不争气”等言语训斥孩子甚至棍棒相加,自然会让孩子产生厌恶感。
就像俗语所述,“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和老师”。一些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也就此建议家长和教师,应当学会用“爱的教育”来正确地引导孩子。即使孩子有错,身为师长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坦诚地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把不满说出来。此外,家长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有个大概了解,以便和孩子沟通,从而让孩子感觉家长正如身边的大朋友,而不是闻之色变的“狼爸虎妈”。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一幕幕离家出走的闹剧或者悲剧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