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4 17:38:00 作者: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大众网东营3月24日讯 3月23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作为普通市民,有时你会感叹:天气预报怎么这么神?有时你也很困惑:为什么预报中的雨还没来?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天气预报的误差?在“世界气象日”当天,东营市气象局向市民开放,让千余名市民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气象探秘之旅。
天气预报怎么做出来的?
“这个仪器是用来测什么的?”“卫星云图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份资料能多给我几份吗?”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当天,在东营市气象局天气预报会商室、大气观测场、影视制作中心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是前来参观和咨询的市民。气象开放日当天,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以及普通市民,大家有共同的疑问: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全市共有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12个,其中5个有人值守,7个无人值守;另外还有4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4个海洋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1个风暴潮观测站。常规的观测仪器有湿度感应器、风速感应器、风向感应器、气压感应器和温湿感应器。”气象工程师万文龙说。
其实市民每天在媒体上看到、收到的天气预报,大致是通过这四个步骤制作出来的:1.依靠遍布全市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络收集监测所得的气象信息。2.将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模式运算,将模式运算的结果和监测资料提供给预报员。3.预报员将大量的数据在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分析处理平台上进行分析,并制作出天气预报产品。4.将预报产品传输给各媒体,制作成天气预报。
现场解惑天气预报准确率几何?
“昨天的天气预报明明说今天有雨,这雨滴怎么就没掉下来呢?”相信很多市民都有这样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东营市气象局副局长张洪卫。
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这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大家对时间发布上的不了解,其实每天从电视上广播里知道的天气预报是发布的当天20时到次日20时的天气。有时夜间下了小雨,白天天气转晴,尤其是雨量较小的话,早晨看不到降水,人们也会误认为报的不准。另有一种是气象台预报当天晚上无降水,而晚上7点钟在下雨,人们也会误认为天气预报报错了,这也是没把预报时段弄清楚。再就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是气象台发布的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实际上,从气象台来说,为了提前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录像带,每天下午3点前就得做出预报结论,实际预报时间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提前5小时以上。当然预报制作离对外发布的时间越短,准确率会越高。”张洪卫说。
张洪卫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很简单,实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天气预报需要各种气象探测手段,又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并不是每次预报都与实际的天气一致。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播报员身后不是地图?
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天气预报,居然不是在电视台录制的,而是在气象局的演播室制作出来的。这可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原来,电视上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员是在气象局工作的。
在气象演播室,工作人员介绍,其实预报员并不像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指”着地图播报,他们的身后只有一块蓝色的幕布,他们就在这块干净的幕布上“指指点点”,播报天气。而卫星云图则在另一侧的电脑中,后经过电脑的抠图技术的处理,将荧光屏和卫星云图“合二为一”。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要求预报员在播报时,必须熟练记下整个地图位置以及各个方位,精准地在荧幕上指出所播报地区的地理位置。而在地图大小变化时,他们也需要随时变化,准确指出不同比例的地图上各方位的位置。这就要求气象预报员们有着强大的“手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专业的气象预报员们私下不但需要反复熟记地图和方位,更要练得一手精准的“指”功。 (记者李玲见习记者商景鹏)
气象预报员的一天
2月22日,记者跟随市气象台工作人员,记录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流程。
22日3:00,市气象台气象预报会商室,预报员万文龙正通过计算机分析最新传输的卫星云图、高空图、地面图、雷达图及数值预报图等资料,记者数了一下,40分钟里,万文龙看了100多张图。4:30前,他要将以上信息综合分析后对我市未来三天的天空状况、气温、风速、风向等做出预报,然后上报国家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共享,这是每日四次预报中的第一次。每天清早,我们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获知的72小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发布的。各种天气资料的更新频率分别为几分钟、十几分钟、半小时、1小时、3小时、12小时等不等。他要做到不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每次的预报准确率。
13:30,气象预报会商室内,电脑屏幕上的卫星云图不断更新,一些新搜集的数据也在不断地汇总过来。万文龙一边仔细地盯着卫星云图,一边默默地分析着。全市有50多个气象观测点,每隔1个小时就会将搜集到的天气数据汇总过来,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能见度等;还有国家局的数值预报、集合预报、欧洲气象中心、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数值预报产品,每天的数据量巨大,“只有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预测天气变化情况。”多数情况下,每隔30分钟就会形成一幅实时的卫星云图,而他们对每一幅图都要仔细地分析。万文龙说,为了确保预报的准确性,他们每天要与县区、周边市局、省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进行会商。
“早晨8时要同国家气象局专家会商,10时、14:50分别要与省气象局专家会商,10时、16:30要同各县区气象局会商……”万文龙说,每天的常规会商就有5次,还不包括数量更多的非常规会商,有时候一天加起来十几次。根据各种常规探测及非常规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等进行客观预报,再经过专家多次会商之后的主观预报才能形成最终结论。
18:00,很多人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而对于预报员来说,他们的工作还未结束。“如果没有特别的天气还好,一旦下雨或下雪,还要随时收集降水量统计数据,做到雨量及时入库,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单位上报。”万文龙告诉记者,除了每天必须在4:45前、6:15前、10:15前、16:15前向国家气象局上传4份城镇预报外,预报员每天还要制作3份短期预报、6份短时预报、3份海洋预报、2份紫外线预报和1份空气质量预报,这还不包括一些不定期的中长期预报和专项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发生前的预警制作及发布。“值夜班时,要随时注意上下游天气动态,遇到强对流天气要及时通知各方人员,做好预警发布,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且凌晨4时之前必须分析做好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各项工作都不能耽误并且都要做好。”万文龙笑着说。 (记者李玲见习记者商景鹏)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