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麦6号”东营开割 近500万亩盐碱地喜获丰收

2014-06-13 08:30: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盐碱地;青麦6号;洗盐;苗期;耐盐性
[提要]11日,东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3000亩小麦耐盐新品种“青麦6号”开镰收割,多年来的盐碱棉田第一次长出了小麦,并以测试点亩产538.1公斤的产量获得丰收。 林琪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培育耐旱小麦品种,历经十年科技攻关,2007年“青麦6号”通过审定。

(网络图)

  大众网东营6月13日讯 11日,东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3000亩小麦耐盐新品种“青麦6号”开镰收割,多年来的盐碱棉田第一次长出了小麦,并以测试点亩产538.1公斤的产量获得丰收。实现了在中度盐碱地上小麦种植的新突破,结束了当地在此类土壤条件下不种植小麦的历史。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很难改变的现实下,提高盐碱地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行之路。

  中度盐碱地上实现小麦种植新突破
  11日下午,在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的一片盐碱地中,泛黄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穗大粒饱,压的穗头倾斜开来。如果不是田边降雨还没压下去的碱花和沟渠里半人多高的芦苇荡,人很难相信这是在盐碱荒滩上。
  “这片地的含盐量平均在0.25%左右,有的地块甚至达到了0.3%,为中度盐碱地,盐碱程度高,而且是黄河引水难,按照目前的长势已经达到了预期实验的效果。”查看麦穗情况后,参与“青麦6号”研究的青岛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林琪告诉记者。
  随着联合收割机轰隆隆走过,麦粒被收进机器中。经过收割、脱粒、清除杂物等工序后,由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柴兰高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刘建军研究员等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实打验收测定后认为, 本次实打面积为3.333亩,共收获鲜籽粒1862.6公斤,杂质率0.5%,平均水分含量15.8%,折合亩产为538.1公斤。据林琪介绍,“青麦6号” 有着丰产、抗旱、抗盐、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好的显著特点,再加上种植过程中的多种科学管理手段,确保了此次亩产过千斤的重大突破。

  生物有机肥降低含盐量并增加钙质营养

  据林琪介绍,山东省的盐碱地大约16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滨州、东营、德州等地,仅东营就有近500万亩。“青麦6号”这个品种本身具有耐盐、抗旱的特性,而之所以选在东营进行试验,是希望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很难改变的现实下,通过提高盐碱地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达到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
   林琪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培育耐旱小麦品种,历经十年科技攻关,2007年“青麦6号”通过审定。林琪说,在“青麦6号”研发过程中,最为艰难的就是种子选择和淘汰的过程。“有的耐盐性,有的耐干旱,而需要培育的品种是集丰产、抗旱等特点于一身的种子,有时候100个组合中也不一定能挑选出一个。”为了挑选出基因优良的种子,林琪选择多地进行试种试验,从小麦的苗期和授粉期观察其生长适应情况。
  “改良盐碱地,就是要降低盐碱地的含盐量并提高盐碱地肥力。”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了耐盐粮食品种,还需要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林琪说,对“青麦6号”来说,种植前除了对地进行溢水压碱,除去耕层盐分、整平土地和增加播量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增施微生物有机肥,从而除去钠离子,同时增加钙等营养成分。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专家王学君介绍,微生物有机肥一方面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其洗盐排盐能力;另一方面降低钠离子,增加氧离子的交换量。最重要的是该有机肥可通过多角度系统诱导作用,激活植物的多重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降低不利环境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据了解,微生物有机肥采用动、植物、海洋生物等多种土壤微生物所必需的腐殖质、矿物质为原料,经过多层次深度发酵精炼而成的微生物农用菌剂,能激活土壤生命力,创建和恢复土壤的自然代谢机能,在盐碱地及土壤板结治理方面效果显著。

  棉田改粮田,同期收益将近棉花两倍
   对于盐碱地上长出了丰产麦子,在黄河农场种植棉花近三十年的赵伟感觉很是新鲜。“这么多年了,这片盐碱地上只能种植棉花,别说是小麦,什么粮食作物都不能种植。”
   据赵伟介绍,种植棉花不仅费工费时,而且产量很低,近几年棉花种植效益不好,收益有限,加上人工亩收益也就500元左右。如今棉田改粮田,按照500公斤亩产、1.2元/斤价格计算,再加上小麦种植国家补贴125元,刨去种子、肥料、灌溉、农药、农机及土壤改良费用700余元,还能剩下500元。另外,改为粮田后,还能多种一季玉米,还能收益500元,是同期棉花收益的两倍。
  记者在东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科技局采访了解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旨在提高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其中,山东省包括东营市、滨州市和德州市,而东营项目区也是项目的核心区。“青麦6号”的试种成功,为其他地区盐碱地上的小麦种植提供了有利借鉴,另外,在推进中低产田改造、调整种植业结构及粮食作物增产增收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