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桥李家:明清两代“一门三进士” 文人不仕清

2014-07-06 13:56:00    作者:段学虎   来源:黄三角早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李焕章;明亡清兴;文人集团;安致远;东北满族
[提要]今年六十六岁的李步华正在翻看着李家的族谱。经过传承,李焕章的文集尤其是其创作巅峰时期的《织斋文集》的影本被李家后人保存下来。乾隆年间李氏十三世孙李克若整理了李焕章等先人的文集,并加以整理,传给后人,从此李家文集有了系统的保存。

  

  今年六十六岁的李步华正在翻看着李家的族谱。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明朝洪武四年(1271年),天下初定,经历了常年战乱的山东人丁稀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启了一次著名的移民工程,山西居民征迁山东。这一年,一户李家6人从山西来到了淄河岸边,其中一人来到了乐安县李桥村立足,也就是现在的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世代繁衍,李家人在乐安县逐渐立足,并开枝散叶,成为了当地一个著名的书香门第。到了明万历二年(1574年)李家第八代中一个男婴诞生。他名为李中行,就是这个普通的男婴,开启了李桥李氏明清两代的文人世家。
李中行及其五子开启李家文人传统

翻开李家的家谱,最醒目的的在各个辈分子嗣当中的文人头衔,庠生(即秀才)、举人、贡生、进士,明中期至清末,李家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文人所能取得的所有级别的头衔。在李家第八世孙李中行的名字旁边,几行字更是显眼——万历庚戌年(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进士,先后在浙江、贵州等地出仕。卒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终年六十六岁。
李中行字与之号二水,他生活的后期处于明末,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明朝,正处在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和东北满族进攻长城的风雨飘摇时期,李中行一生前期先后担任大理寺左寺评事、刑部广西司署员外郎、镇江府知府、贵州提学布政使司左参政事。先后在浙江、贵州、陕西等地任职。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李中行在任职大江南北过程中,笔耕不辍。留有《渑溪草》、《黔中疏》等文。其中,《渑溪草》是他一生之中诗文合集,而《黔中疏》是他在贵州任职时,上疏言事之作。
读过李中行的作品,一股清明精炼的文风跃然于纸上。据其后世族人介绍,李中行的尚文传统和文风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后人,李家从此之后也开始了一种文人“达则兼济天下”、“文章报国”的时代,查阅李家家谱,从明中期李中行开始,至清光绪年间,李桥李家先后诞生了3名进士、4位举人、太学生若干、秀才更是不计其数。“一门三进士”更使得李桥李家在当地成为名门望族。
到了李中行的子辈,机缘巧合,他的五个儿子均崇文尚学,其中三个儿子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们联合开启了李家著述等身的文人世家。

明亡清兴 
李家文人不仕清

李中行去世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到了最后的岁月,关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满族、蒙古族等对京师已经虎视眈眈。到了明朝灭亡的时候,李中行的儿子们也已经到了壮年。
李家的传奇之处还在于两次被抄家而家谱等文献得以保存。李中行一生所生五子,长子李含章,次子李焕章(字象先)、三子李斐章、四子李宪章、五子李玉章。五子当中,论起争执作为,则最以四子李宪章为盛,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娶了一个厉害的老婆——明王朝青州第八代恒王朱潘的女儿,在明朝时期,李宪章身为郡马,在五兄弟当中可算是风头无双,但是生不逢时,大明王朝没坚持几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崇祯十五年,农民军到达青州,恒王朱潘被诛灭九族,作为郡马的李宪章和李家也受株连,第一次被抄家,引得李家人将家谱藏于乐安县北一寺院后,家人四散逃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大明王朝灭亡,李家又一次被抄家。
而李家的文人传统却没有被动乱所阻断,清军入关后,清帝的政治较为清明,其中拉拢汉族文人就是他们统治多民族国家一个手段,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众多有气节的文人,他们声言,“大明子民,立志不仕大清。”李家兄弟,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几个儿子当中,长子、次子、三子虽是当时的知名文人,却没有出仕,而是专心于游山玩水、从事文学创作。这也是李家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

李焕章
和他的《织斋文集》

在文学造诣上,李家三兄弟都有著作存世,而其中,成就最高者是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年(1613年),祖父、父辈都是当时知名文人,家境优渥。“家藏书数万卷,环列如城”,给焕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周岁丧母,父亲李中行对他愈加爱怜,全家视若掌上明珠,精于抚养,随父仕官他乡。
李焕章六岁时,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春,随父回家探亲。清明节时,祖父与他去祖茔祭奠,祖父说把碑文多看几遍,焕章在看碑文时,把每个字的一笔一画全部印在了脑子里,回到家,祖父叫焕章背碑文,他说:“爷爷我给您写下来。”于是就一笔一画的全部写了下来,祖父说,“你读一遍,爷爷不认字的。”祖父说次孙有过目不忘之才,后又师从名师,李焕章弱冠之年,已成当地名秀才。
但家族因战乱两次遭受株连,李焕章也开始了颠簸流沛的日子。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青州府北,南兴隆,北龙泉,去法庆寺相距仅一里许,有一隙地,构草堂三间,门庭挂旧匾其上,曰遁山堂。在此著《清闲词》一首,词曰:“茅屋任意学苏老,山路崎岖宾客少。喜的是清山隐隐、爱的是绿水涛涛。春花开的早,夏蝉枝头闹,黄叶纷纷秋来了,白雪飘飘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总不如盖一座安乐巢,闲来把棋敲,闷来河边钓,吃一个醉醺醺,把愁山推倒。这滋味何人知道。”李焕章从此隐居。
明亡清兴,李家严保明朝之气节,立志不仕。漫游四方,赏山水,求古迹。李焕章到过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江苏、陕西、贵州、山西等省,足迹遍了大半个中国。齐鲁的山山水水,更是游览殆尽。得名山大川,以助奇气,故“学愈博,气益壮、文笔愈豪”。游历之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古文、诗词,历代文集、卷、帙,总是著书立传,撰文时总是字斟句酌,气势磅礴,雄杰豪放。他与寿光安致远、诸城李澄中、安丘张贞合称“四大家”。济阳张尔歧见其文,叹“恨相见晚”。
由于是专心著述,李焕章一生著作很多,如《洋于集》、《遁山堂》、《织水斋集》、《老树村集》、《学无学堂集》、《吾亭集》、《龙湾集》,史料载其著作四千余万言。
经过传承,李焕章的文集尤其是其创作巅峰时期的《织斋文集》的影本被李家后人保存下来。

蒲松龄、王士祯
淄河两岸的文人集团

与李焕章时期相近,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淄河两岸诞生了不少中国文坛的巨匠,名头各个响亮,其中有淄川蒲松龄、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王士祯(即王渔洋)、乐安邱澄翠(号二斋)等。而李焕章在这些当时文坛巨匠里面,因年龄长,成为他们的老大哥。在共同志向爱好聚合下,几人也是挚友,经常结伴出游,吟诗作文。
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里,没有一个乐安县的故事,有传说这是因为李焕章年长蒲松龄20多岁,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蒲松龄给老大哥李焕章一个面子,不写乐安县的奇闻异事。
邱澄翠是一个机灵古怪的文人,相传,他曾经闲来无事,骑驴去看李焕章,刚要进李焕章的家门,迎面碰上了走出来的蒲松龄,就问,你怎么也来了?蒲松龄答道,我昨天就来了,三人一看难得聚一起,就同游青州云门山,邱澄翠问李焕章,“大哥还记得去年吾三人登云门山时,所作的诗吗?”李焕章笑着说,“我最早忘了。”邱澄翠就说,“我还记得,那我给你背下来。”当即将李焕章所作之诗背了出来,“情义手足重,摘得蟠桃花。”可见当时几位文坛名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李焕章一生之中,几次受到清廷的召唤,要求其出仕,但都被他婉拒。但他却也不是孔乙己那样的迂腐文人,清朝前期几代帝王政治清明,他也看在眼里,儿子李新命中举人,并任宁海知州,他却是支持的。从自己不出仕却支持儿子出仕,也看出了李焕章作为一个文人的清高之气和洞察政治的敏锐。

后世族人辗转
完整保存文集

李焕章兄弟三人的文章在当时可以说引一时之文风,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的风采,则要感谢李氏后人的努力。
李家两次被抄家,族谱被李家人藏在了乐安县城北的一处寺院里,几十年后,寺院返修,工人在寺院大殿的屋梁上发现了李家的族谱,由于存放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但是大部分得以保存完整。
清乾隆年间,李家又迎来了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清朝中期,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李家又出了一位进士多位举人和秀才。乾隆年间李氏十三世孙李克若整理了李焕章等先人的文集,并加以整理,传给后人,从此李家文集有了系统的保存。
文革期间,十年浩劫,李家二十一世孙李步华是一个有眼光的人,眼看着先人留下的文学典籍有付之一炬的危险,李步华的父辈是革命烈士,保存文集可以更安全,于是李步华就开始了各家各户的收集先人文集的工作。“那个时候,有人觉得这些文集很值钱,有的家里怕被出卖。都不敢把文集给我。”李步华形容,当时他是连诓带骗,才收集了20余册先人的文集。此后的几十年,李步华又开始了整理先人文集的工作,现在李焕章的《织斋文集》等已经被系统地整理了出来。
今年六十六岁的李步华还保留着李氏族人尚学崇文的传统,“我名步华字重斋,像我这个年龄,还保留着这个中国传统符号的已经不多了,我整理文集的同时,也自己写一些东西。”李步华介绍,从李家开始以文成名,李家人就有一个传统,不论大人小孩都识字,“我希望能把先人的东西系统地整理出来,传下去,同时把我们李家崇文尚学的家风也传下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认同,不能丢。”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曹守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