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文明之南六合村: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2014-07-21 15:09:00    作者:向玲   来源:大众网东营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聚焦;乡村文明;南六合村;整治;农村环;建设;美丽乡村
[提要]南六合村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由4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的。南六合村现有104户,共275口人,党员13人。全村耕地面积2600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种植为主。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1108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甚微,仅4.25万元,主要来源于村集体苇场承包。新区村庄整齐划一,入村入户道路硬化,群众休闲娱乐广场化,广播数字化电视户户通,公共场所及主要干道照明设施齐全,新农村雏形初步形成。

村庄面貌 

进村路

文化墙

社区服务中心
    南六合村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由4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的。南六合村现有104户,共275口人,党员13人。全村耕地面积2600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种植为主。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1108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甚微,仅4.25万元,主要来源于村集体苇场承包。新区村庄整齐划一,入村入户道路硬化,群众休闲娱乐广场化,广播数字化电视户户通,公共场所及主要干道照明设施齐全,新农村雏形初步形成。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选为省级文明村镇、省级卫生村、市级平安村、区级计划生育先进村等称号,党支部连续多年被授予“五好”党支部称号。
    为彻底改变村里“脏乱差”的环境,村民们二话不说,铆足了劲儿,甩开膀子大干。昔日房前屋后堆放的干柴和杂物消失得无影无踪,空气中再也闻不到家畜粪便的臭味了。“原先村里的垃圾随处可见,大街上堆得砂石料都把路占了,车都开不过去,路两侧的杂草杂物也不少。如今墙壁穿上“新衣裳”,水泥路铺到门口,成排的树木正在绽放新绿……在河口区新户镇南六合村,清新的“田园风光”让人目不暇接。徜徉在这个小村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美”和“净” ,村子美,路上净。现在好了,通过环境整治,村内的垃圾堆不见了,路两侧干净整洁,走在大街上甭提心里多舒畅了。”
    自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来,南六合村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开展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程,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按照典型示范村创建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施净化工程,改善村庄面貌。
    扎实开展清脏治乱行动,实现了视野内不见“三堆”的目标。活动中,集中清理整治街道10条,搬迁柴草堆130个,清理排水沟5310米,清运垃圾300余方,新建院墙200余米,上人工180余人次,动用挖沟机、拖拉机等车辆50余台次。同时配备了3名专职保洁人员,做好村内卫生保洁、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工作。落实了村“两委”成员卫生保洁包干责任制,建立健全了“户集、村清、镇运”的农村垃圾收集清运机制,实现村内垃圾收集全覆盖和日产日清。
    实施绿化家园工程,优化生活环境
    与河口区苗丰苗木专业合作社联合,探索“村社合作”的方式,实施村内街道和围村林绿化。投资70余万元,村内道路全部砌建带状花池5200米,换土9000方,坚持适地适树、高低错落、乔灌结合,栽植红叶碧桃、海棠、白腊等绿化乔木苗木4400余棵,冬青、金叶女贞等灌木43000余株,建设围村林880米,探索建立“第一年合作社管理,一年后交由农户管理”的绿化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率。
    实施硬化亮化工程,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投资40万元硬化文体休闲广场,配套健全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同时,投资13.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5盏,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问题。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及科普知识
    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文化知识培训,配备了农家书屋管理员、文艺指导员等“文化管家”,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远程教育网,并配套健身器材、棋牌室等文体设施,配套完善“农家书屋”,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全覆盖,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道德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素质
    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广为宣教,深入人心,在全村上下形成四德共识。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倡树文明健康的村风民俗;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文明信用户等群众评选活动,先后推选出文明信用户95户、好媳妇好婆婆12名、和谐家庭5户、好邻里8户等,建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依托新型农民学校,经常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村内社会治安秩序优良;建立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室内健身房,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利用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四德歌,认真做好“四个一”工作:每户发放一张明白纸、精装一个固定宣传栏、建好一条乡村文明宣传街、建设一条“四德工程”文化墙,充分发挥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载体作用,建设固定标牌,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全村形成了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