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 08:18:00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李鹊镇敬老院院长朱同文(左三)和老人们在敬老院里专设的图书室阅读。
大众网东营9月28日讯 从29岁的年轻小伙,到年近花甲的老人,广饶县李鹊镇敬老院院长朱文同已在基层养老岗位“坚守”27年,用他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陪伴400多位孤寡老人度过了晚年。他曾是全市最年轻的养老院院长,如今又成为服务养老时间最长的院长之一,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敬老院院长”,省、市“新长征突击手”。
29岁投身养老事业曾是“最年轻敬老院院长”
1987年,朱文同还是李鹊镇政府部门的一名年轻干部,当得知刚刚成立的李鹊镇敬老院缺负责人后,年仅29岁的他义不容辞地接过担子,成为镇上的第一任敬老院院长。
上世纪80年代的基层敬老院尚无经验可以借鉴,养老从业者如同“摸石过河”,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崭新的。李鹊镇敬老院赡养的全部为四邻八村的孤寡老人,建院初期,老人们已习惯多年独居生活,性格相对孤僻,一下子适应不了集体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朱文同有事没事就跑到老人的房间拉家常、讲道理,解疙瘩、化矛盾,还听他们畅谈对敬老院管理的想法和建议。
很多人都担心年纪轻轻的“小朱”干不好这个院长,然而,1989年春天的一件事,让老人们对他刮目相看。当时,陈秀云大娘得了白内障,需要做手术,朱文同竟骑自行车带着陈大娘到广饶县医院做手术,而且帮着喂药打饭,擦洗污物,直到老人出院。陈大娘出院后逢人就说:“这小朱顶得上亲儿子,我这辈子忘不了他!”
工作人员回忆,有一年老人张修身生病,在床上疼得满身是汗,朱文同连夜送他到医院,陪床四天四夜。就在张修身住院期间,朱文同的父亲被查出癌症,但是,想到张大爷无儿无女,他还是决定留下来,直至出院才回家照顾父亲。就这样,靠着这份勤劳、爱心、细心、耐心,朱文同赢得了老人和同事的信任,成了全院上下的“主心骨”。
基层工作27年把敬老院办成“幸福驿站”
“我们侍奉的都是体弱孤寡老人,这是在基层做养老工作的最大挑战。”9月27日,朱文同向记者介绍着照顾老人的体会,困难自然有,但他用27年的时间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心得。
老人们生活自理能力差,为了方便护工照料,朱文同根据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制作了“亲情卡”,安放在老人的床头。老人的姓名、年龄甚至性格、喜好、身体情况,在这张小小的卡片上一看便知。
按照标准化、营养化、食谱化的要求,他不断改善敬老院的饭菜花样和质量,每天根据老人们的口味,尽量让他们吃饱、吃好,直至绝大部分人满意。他还要求护工不但要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而且要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没事多陪老人聊聊天。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他专门在敬老院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文体娱乐室、康复室、心理咨询室,定期组织门球赛、书画、戏曲等活动……
从1987年至今,朱文同已经在李鹊镇敬老院扎根27年,从最年轻的“小朱院长”变成了今天的花甲老人。老人们还是习惯称呼他“小朱院长”,不少人评价他“已经把敬老院当家了。”也有人说:“有他在,我们这些没儿没女的人不怕没人管。”
每年大年三十,留在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已经成为朱文同的习惯,为此他已经27年没有回家过年。朱文同说,干了27年养老工作,自己这辈子是不会“改行”了。“在我心里,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就是一种牵挂,一种责任,这个工作总要有人来做,我已经离不开这些老人了。”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